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4.4亿年前,其间约有85%的物种灭绝。根据化石资料研究,当时可能有一颗10公里到12公里大小的 天体撞击了地球,其威力相当于100亿颗广岛原子弹爆炸,巨大尘烟包裹了地球,地球进入 冰河期,许多 无脊椎动物不能适应环境而灭绝。 叶足动物门和 古虫动物门这两类动物可能均是在这时瞬间消失的。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 由于浅水中含氧量下降,海洋中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经过这次灭绝,70%的物种消失了,洋中的物种比淡水中的物种受到的影响更大,珊瑚、腕足动物、菊石、海百合等许多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
第三次: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 到了二叠纪,地球上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海百合、菊石、珊瑚和鱼类在海洋中异常繁荣,两栖动物以及爬行动物进一步深入内陆活动,这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持续了大概1亿年。到了二叠纪末期,大约在2.4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了。据统计,这次灭绝事件导致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减少了90%以上。
第四次: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此次灭绝起因很不清楚,不过降雨增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五次: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此次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集群灭绝事件,而恐龙时代就是在此终结。目前国外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这次大灭绝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的直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