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他人苦,莫劝她人善的意思?有两层意思,字面意义是“不身历其境就不知道他人为什么受苦和受了怎样的苦”。而知道了别人身处的环境遭遇,才能理解别人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知道了别人的所思所想,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宽慰劝解,才能让他们走出愤懑不平的情绪,然后才能“劝他心生善念”,“劝他行善”。
而第二层意思就是,人虽受“苦”,但只要“向善”,心就不“苦”了;心不苦了,人间的“苦”也就不算“苦”了。有人直接就说,“苦就是业”,此生有业,前生有业,一心向善即可消业。消了业,功德圆满,往生必不再受苦。
人要善良,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但此“善”不是彼“善”,两者区别是要分清的。
每个人的人生,或多或少总得受一些苦。有些苦却是自找的,有些苦才是外部强势加给的。
因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谓的劝善,也就是要避免人为自找苦头。
人的贪欲没有止境,许多苦头、许多纷争也是因贪欲而起,把握一个度也因为惯性而显得有些难。人生能够有人劝善,也是一件好事,能减少失误,事半功倍。
有时候,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事情,没有走过别人走的路,或许,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说别人遇到的一切。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有句很火的一段话:“在没有真切地经历过别人的伤痛之前,请不要随意对一个人指手画脚,说不定自己经历的时候,未必能有别人豁达。”
有句俗话说得好,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人,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境遇,千万莫要用自己的道德方式去框架人。
生活不易,各有各的难,都说火头掉在自己的脚背上,你永远不知道烫得有多痛。尤其遇到冲突,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味地劝说别人要宽容一点,不要计较太多,而从未真正考虑过当事人的感受。这种慈悲,不是发自内心的善良,而是一种“伪善”故事不要随意评价,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辛酸。
不要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也不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评论别人,你没经历过别人的生活和经历,你永远不懂别人的苦,所以不要轻易去评论别人,当你经历了别人的经历和生活,你做的未必就比别人好!
这句话本身是句好话,不过是被滥用了,滥用到令人反感的地步。
最初经常看到这句话频繁出现是在某音短视频,场景是媳妇控诉婆婆,从月子照顾不周到偏心小姑子,从不给带孩子到不出钱买东西,开始有人说,家长里短发出来不好,就有人开始说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也算用的对,还不反感。
后来发展到,儿媳妇洗澡,婆婆做好了饭端上桌,孙子伸手抓菜,公公看到打了一下手,儿媳妇把桌子掀了痛骂。评论区有人说,老人教育孩子不为过,这时就开始一群圣母表用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开头,后边跟着一串难听的谩骂,人身攻击,诸如你就是这样的恶公婆!你的孩子活该被恶婆婆打死!甚至发展到网暴,跑去别人主页疯狂谩骂。
自从知道这件事以后,对这句话极其反感。不是反感这话的本意,是反感拿这句话绑架别人,实施网络暴力,三观不正的恶徒。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听后很有同感,往小了说,每个家庭成员不同,性格各异,自然是各家有各家的难处,或快乐幸福不为外人道。却有一些自以为道德义士,动不动就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指责,仿佛一切真象尽在掌握中,或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埋没事实真象。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经历过的事情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些自以为是的劝人为善,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在别人的伤上洒盐。我们做不到孔子的至善,但也不要不以小恶而为之。换位思考,从他人角度出发,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将心比心,才是真善!
世间万般姿态,楼主你能说你就是大智慧的?你跟一个乞丐说:“何不食肉糜”。但是乞丐有那个条件食肉糜吗?你懂饿到前胸贴后背是什么滋味吗?你没经历过十天半个月吃不起饭,你能体验到乞丐的经历吗?
就像马云跟你说:“996是福报”。难道你就会奋发图强进厂干996?马云是最成功的人了吧?他说的话是真理吧?他的经历足以教育你吧?可你会听他的话吗?觉得996是福报?如果真是福报,那么猝死的美团骑手也许不同意了。他过度劳累而死,美团却“出于人道主义,赔了几千块”,想想真是可叹。
所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有什么问题?你想当圣人教育人,然后被怼了这句话吧?然后就不服,跑来宣泄?马云也是对的,996是福报,怎么你就不服从呢?
除了至亲至爱的人,别人的死活与我何干,爱咋咋地呗!所以不劝,作死就让他作,总会有人教他做人的,再不济了还有政府教他呢,哪轮得到我啊。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句话的正确性。未经厉过别人的苦难,凭什么站在道德高地劝他人需心平气和。
而这句原本很中肯的话,就被人不停的使用。用的正确也就罢了,直到今天,在这个充满了戾气的网络中,似乎任何恶劣行径都可用莫劝他人善来掩盖。这个时候,这句话就己经远远偏离了原本的意思了。
过犹不及,凡事太过,都不会是好事。具体例子,比比皆是,你深思一下便会明白,让人反感的实际上并不是这句话,而是滥用这句话的人!
当一句话火到所有人都知道,那么它被滥用的几率会逐渐与正确使用的几率持平甚至超过,你会从觉得它说的对到恶心它,就是经历了这句话从听来合理到被人滥用的过程,但是人活话死,人是不照话活的,应该是话随着人变。
其实与之对应的也有说劝人向善是莫大功德的说法,而对于被劝那方,也有听人劝,落一半的说法,本来这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的名言是用于劝说者自己警醒自己的,也是强调交流时要尽可能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但到现在,几乎成了被劝者用来呛声反击劝导者的话,其意义无限接近于“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走远点,别多管闲事”“你懂个锤子在这儿叭叭叭的边儿去边儿去”
这可能有时是会对那些真心想要让对方心平气和莫伤到自己的劝导者感到好心当了驴肝肺,有点不舒服,但本来也是:
被劝导者在感到不舒服时,当然可以用这句话作为回击,劝导者再被抵制时,也大可心平气和——
既然你觉得我没这资格劝导你,也没关系,反正你又不是我什么人,提醒一句气大伤身,我已仁至义尽
至于我已经说出口的第一句,对不起,没骂人没犯法,我有这个言论自由权利
其实就是一句自省的话而已,强调人应该有“同理心”,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过看这句话“流行”到“大火”的过程,深有感慨。这句话能“火”起来真是承蒙某社长。不过看这位社长的实际做法,真是难说他自己真有这种想法。比如,他举报他“前师傅”的时候,开记者会痛骂记者的时候,在节目里“怼”指出他作品“问题”的时候。对,粉丝们可以说是他们先“打压”他的。那他自己承认做过“不良”行为算什么。记者去采访他“侵占绿地”,那是工作,在他那里就“变”了职业。好歹,在作品里“怼”完了,还知道自己“转发”,低一下那“高贵的头”。这些表现,那有半点“同理心”。所以,看他徒弟的“反噬”一点也不奇怪,那比他的作品有意思多了。就是太“短”了。拉拉扯扯半天,这些话肯定有人不爱听,没事儿,我一会儿也去反省反省。呵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真正的感同身受都是很少的,可能会有情感共鸣,感受他们的伤心和快乐,但是你无法真正感受到对方真的受到多少伤害。所以我们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劝他人善!
比如最近女大学生起诉讹诈老人,很多人劝大学生网开一面。但是又有多少人承受过自己的善良被践踏后的愤怒,又有多少人承受过做善事之后的污蔑,或者说自己从善信念被践踏呢。女大学生是在守护她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也是给社会一方净土制造围墙。
很多婚姻当中,冷暴力承受者,看上去幸福美满的婚姻,其实是没有共同话题的空壳,没有爱的房屋,如何可以携手共进。只因看上去还不错,只因有儿女就要去承受百年孤寂吗?在家里都没有人去里理解自己,怎么样在社会上去寻求知己,“红杏出墙”?无法同舟共进不如一叶扁舟遨游,还可以自由,说不定还可以上岸!所以不要劝别人去忍受!
语言实质上就是一种工具,用得好就是对,用的不好就是错误。“过犹不及”,这句话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可在现实中用的泛滥了,用的成灾了,就会被怀疑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好的话用在错误的场景里那也是一句错误的话,比如朋友正在经历重大的悲痛你说:“今天你要开心一点。”而一句错误的话用在了正确的场景里也可以是一句好的话,比如那些善意的谎言。
所以语言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用对了就是对的,用错了就是错的。
好比菜刀是工具,大部分人用它来切菜,少部分人用它来做一些不好的事。菜刀还是不是菜刀,看使用者是谁,在干什么。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一个人绝不原谅一个曾经给予他重大伤害的人,别人是无法理解他曾经的痛苦,所以也没有资格要求他原谅。但当一个人劝解他:你要勇敢地好好生活下去,不要陷入曾经的痛苦中不可自拔。这时如果对方回你一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会不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我明明在劝你,又不是要把你往深坑里推,你曾经的痛苦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我希望你以后的日子能够过得好一点,怎么就错了呢?难道我也得经受一遍这种痛苦才能有资格说一句安慰的话?
语言实质上就是一种工具,用得好就是对,用的不好就是错误。
还看到一个调节现场,觉得女儿有利用价值就认,没有就不认。对于那个女儿来说又是何等残酷,我们又可以站在什么角度去要求女儿做到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