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雍和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曾停灵于此,宫中主要殿堂的绿琉璃筒瓦均换为黄琉璃筒瓦。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作正式的藏传佛教的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解放后,政府于1950年、1952年、1979年,进行全面修整,并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对外开放。
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包括雍和宫在内的北京市第一批39个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与雍正皇帝的故事
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格鲁派佛教寺院,始建于清朝康熙33年(公元1694年),因雍亲王(雍正皇帝)即位前曾在这里居住,又称为雍亲王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又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灵柩曾在这里停放,因雍正皇帝在这里生活、乾隆皇帝在这里诞生,雍和宫一连出了两位皇帝,所以这里的宫殿外形皆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规格一致。
说到雍和宫,不得不谈一谈雍正皇帝。和清朝其余皇帝相比,雍正是一个双重性格的角色,性格有点和明太祖朱元璋类似,他祛除了满族的许多特权,但也杀了很多人,还设立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关“粘杆处”,而雍和宫就是“粘杆处”的署衙。雍正死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因为觉得雍正生前杀业太重,在咨询了西藏的章嘉活佛以后,遂将雍和宫改为黄教(格鲁派)的寺院,希望用“借舍宅为寺”的功德超度雍正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