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和寒食节的故事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晋文公重耳曾经被迫流亡,而在流亡路上没有东西吃饿的不行的时候,介子推为饥饿的晋文公割股献食,这才让晋文公活了下来。可是在晋文公回国登上国君之位时,晋文公封赏群臣,却偏偏忘记了这个曾经救过自己命的人。
介子推在心灰意冷下,辞官归隐山林,这时候晋文公才突然醒悟过来,到山林当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而介子推因为已经受到了伤害,因此不愿意接受晋文公的弥补。晋文公之后以烧山逼迫其出山,然而介子推仍然不出来,最终被烧死在山里。
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寒食节这天严禁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因此叫做寒食节。
介子推和端午节的关系
实际上介子推除了和寒食节有关系外,还和端午节有关系。因为在东汉蔡邕《琴操》当中有所记载,在介子推被烧死之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并且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且将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而粽子作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端午吃粽子就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流传了下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五月初五端午节,最早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
端午是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出现在东汉末年,后来之所以不再流行,是因为人们更多将介子推和寒食节联系起来,而寒食节在唐代成为一年中的大节,两个节日都纪念介子推不大恰当,再加上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广为流传,因此端午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就鲜为人知了。
介子推的故事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扩展资料:
人物精神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
后世纪念
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