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八旗是如何走向了衰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代能够开拓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八旗大军的东征西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自从乾隆死后,八旗的战斗力就基本退化了,清代不得不依赖于地方团练来镇压农民起义。到了清代后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团练崛起,最终形成了湘军、楚军、淮军等集团。那八旗大军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一,八旗土地丧失,积极性下降
1601年努尔哈赤首次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到皇太极时期,又在满洲八旗之外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康熙时期将黑龙江北部的索伦等族编入八旗,称“新满洲”。
八旗成员兵农合一,战斗力非常强悍。八旗建立初期,努尔哈赤就凭借这支大军一统了女真,并击溃了明代10万大军,扫荡了辽东。后来皇太极又凭借八旗东征朝鲜,西征蒙古,拿下了辽西,为入关做好了准备。多尔衮则凭借八旗迅速扫平关内群雄,一统了内地。在康乾年代,八旗又远征漠北、西藏、青海等地区,为中国版图的奠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本质上来说,八旗制度和中国传统的府兵制是一个性质的,都是兵农合一。因此,八旗也需要一定的土地,不然这个制度也就不成立。清代入关之初,在河北推行“圈地”,也就是满足八旗子弟的土地需求。后来圈地出现了问题,多尔衮不得不下令禁止。此后,八旗军人每人规定土地为30亩,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唐代均田制规定的120亩。不过考虑到土地单产的提高,30亩土地还是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
除此之外,国家还要给八旗军人一定的军饷,按照级别,可以分为几个等次,如满洲八旗前锋、护军、领催每人月给饷银4两,外加一年46斛米;而步兵就只有一月1两5钱,外加一年21斛粮食。这是康熙年间的规定,当时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一石米,相当于现在的120斤,如果按照现在的米价算,大约是2400—3600元。这个水平,普通士兵可基本养活全家,而将领则过得小康。
不过,八旗的负担又是很重的。清代规定,八旗兵出征,需要自备粮草、马匹、军器,如果不够,那就自己去买。这就让人想起了《木兰辞》中的木兰去市场买装备的景象,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如果自己的钱不足,那就需要用土地来抵押了。
于是乎,八旗的土地大量流失。乾隆十年,“旗地之典与民者,已十之五六”。也就是八旗的土地已经失去了一半。与之相反的是八旗军人的家庭人口却在增长,这时候八旗的生计出现了困难。正如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导致府兵制衰落一样,八旗土地的减少导致八旗赖以生存的资源日渐缺失,那么八旗大军的战斗积极性也就难以保持了。
二,雍正乾隆的改革,延缓了八旗的衰落
八旗的生计困难了,但是清代却不准八旗子弟从事工商业,只能够当兵。因为清代将八旗看做是国家的依靠,没有八旗大军,清代的统治就难以维系。因此,八旗也就成为了职业军、世袭军,必须保持骑射的传统,随时听从国家的调遣。
然而,八旗子弟生计困难,谁还会为国家卖力?在康熙后期,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就下滑了,康熙不得不重用绿营;雍正年间,八旗在和准噶尔的战争中处于下风,在和通泊一战遭遇惨败,还好有蒙古在光显寺一战搬回一局。
乾隆帝戎装图
雍正和乾隆两帝,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改革。首先,国家出面,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将八旗的土地买回来。雍正和乾隆一共拿出400万两白银,赎回土地23万顷,并下令禁止买卖,抵押;第二,实行养育兵制度。1724年,雍正从满汉蒙八旗之中选出4800人作为养育兵,国家进行职业化的培养,并增加俸禄,也就是养育金。后来,养育兵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三,实行汉军出旗,大幅度减少汉军规模,剩下的汉军转编为绿营军。四,国家划出一部分土地,让养育兵来垦殖,除了边疆的屯田算是成功之外,内地屯田基本是失败的。
江东六十四屯
以上的措施,基本上解决了八旗的生计问题。不过,八旗的战斗力下滑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清代入关之后,八旗“渐染汉俗”,甚至开始弃武从文,“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满洲旧俗”。有鉴于此,乾隆帝则强调“国语骑射”。国语也就是满语,乾隆认为八旗子弟应该以满语为重,骑射为本。他提出八旗子弟必须“娴熟国语,练习弓马”,才能参加科考。
乾隆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满洲八旗衰落的速度。因此,在乾隆时期,八旗子弟还能够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东渡台海平定林爽文起义,西翻喜马拉雅山击败尼泊尔,出现了兆惠、傅恒、福康安、阿桂、明瑞等名将。
三,八旗制度的最终腐化
雍正乾隆的八旗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八旗衰落的问题。实际上,八旗的衰落是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八旗初期非常贫困,没有多少家产,因而只能在战场获得战利品,因此初期的八旗战斗力十足。但是到了守江山的时候,八旗子弟拥有了一定家产,对于战争也就是开始产生抗拒,这是人性使然。
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但是也导致鲜卑族腐化不堪,很快就被六镇鲜卑所灭。金国时代,女真族大量进入中原,时间一久,逐渐也失去了初期的战斗力,后来在蒙古的席卷之下兵败如山倒。八旗也走上了这个道路。
八旗子弟
到嘉庆年间,八旗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这些八旗子弟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出色的表现,但是他们又不能去从事工商业,因而只能游手好闲,成为了国家的“寄生虫”。有人建议嘉庆帝改革,允许八旗经商,但是嘉庆帝并没有魄力改革,他只能坚守“骑射为本”的传统。
八旗子弟的生活总体上也变得腐朽起来。八旗之中的将领生活较为安逸,因而生活奢靡,纵欲浪费。八旗之中的普通士兵也好逸恶劳,他们只要领取了军饷,马上就拿去享乐。他们喜欢攀比,爱讲面子,“以穿着不如他人为耻”。因此,清代后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八旗子弟大多数都穷困潦倒,但是却“以奢侈相尚”,喜欢“嗜酒、赌博、斗鸡、架鸟、养花、吃烟、泡戏院茶馆”,颓废不振。
这样的八旗子弟还能像清初那样冲锋陷阵吗?在乾隆后期,许多满洲八旗官兵已经不懂行围之法,骑射日渐生疏。到嘉庆时期,连前锋等重要的兵种战斗力都严重下滑。1811年,嘉庆帝检验八旗骑射,结果“中箭人数甚属寥寥。”后来,嘉庆帝再次又进行了多次检验,出现了同样的现象,甚至有胡乱射箭,差点伤人的乱像。满洲尚武之风荡然无存。
八旗子弟已经腐化,还需要国家的“养育”,那就加大了国家的负担。清代养八旗,每年大概要拿出600多万两,而嘉庆和道光年间的清代正是财政吃紧的时候,如何能够挤出这么多钱呢?因此,在清代后期,八旗子弟的军饷被中央扣了不少。在清末,许多八旗甚至染上了烟瘾,例如驻守绥远的八旗竟然有十之六七吸鸦片。
1912年,清代灭亡,八旗制度也随之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因此有人评价到“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