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像

时间:2023-11-25 05:50:06编辑:奇闻君

湿婆还有一个“半女像”,半边是女性,这有点像中国古代“阴阳”的概念。那是湿婆和他的妻子帕尔瓦蒂。帕尔瓦蒂是喜马拉雅雪山的女儿,她很早就爱上了湿婆,想嫁给他。可是湿婆在修苦行,不理睬她。结果,帕尔瓦蒂就托印度的爱神给苦行的湿婆射箭。湿婆非常恼怒,觉得爱神打扰了他的苦行,就从第三只眼里喷射出神火,把爱神烧得形销骨灭。所以后来流传一句话,叫“爱是无形的”。帕尔瓦蒂一看这个没用,湿婆根本不理睬她,她就模仿湿婆也修苦行,修了一千年苦行终于把湿婆感动了,就娶她为妻。这次展览里有好多个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帕尔瓦蒂的造型非常优美,整个身体微微弯曲成“S”形,是印度有名的表现女性人体美的“三曲势”。右手做一个手势叫“拈花式”,拿着一朵花。左手下垂,叫“悬垂式”,这手势非常优美。这种造型影响到斯里兰卡女神的造像,后来也影响到北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西藏。西藏的女神造像就往往采取这种姿势和手势。

欢快而恐怖的舞王湿婆

传说湿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会跳108种舞,主要分成两类,一种叫软舞,一种叫刚舞。这两种舞代表了宇宙生命刚柔的两个方面。展览里可以看到的这个“舞王湿婆”的舞蹈,实际上是把软舞和刚舞综合在一起了。他一手拿着一个手鼓,手鼓代表着宇宙的创造,因为印度神话里宇宙最早创造的东西就是声音。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火焰,火焰象征着毁灭,因为印度神话讲“毁灭”,一个循环的周期是43.2亿年,叫“一劫”;每一劫的劫末,就出现毁灭世界的“劫火”,所以这种火焰就代表毁灭。就是说一只手代表创造,一只手代表毁灭。他有四只臂膀,前面的一只举起来,这是佛像常见的一种手势,叫“无畏势”,告诉信徒不要害怕。下面这只手弯曲向下,叫“象鼻势”,它指着抬起来的那只脚,这只脚又指向火焰光环。火焰光环则代表宇宙的循环。另一只脚踩着一个侏儒,代表“无知”,印度哲学叫“无名”。无知被踩在脚下,就是说湿婆通过这个舞蹈,告诉你,宇宙是在生生灭灭不息地循环,你们信徒不要害怕,要认识到宇宙循环的规律,把无知踩在脚下,这样你才能获得精神的解脱。整个造像充满着哲学意味。

罗丹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看见过“舞王湿婆”,写了一个短评,说印度的铜像“舞王湿婆”是“艺术中有节奏地运动的最完美的表现”。他还说:“他是用欢快的舞姿来表达哀思。”湿婆跳的这种舞,原本是古代印度在火葬场上巫师跳的一种“巫舞”。古代印度都是火葬,火柴燃烧将熄将灭之际,突然出现一个巫师跳这种舞,所以生命和死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死亡又是再生的条件,生命也是在不断地循环的。

印度诸神造像的特征

印度诸神造像有三个主要的特征。首先是象征性。尤其是印度教,其造型艺术都运用了宇宙生命的象征。它从自然的形态当中提炼出一些造型元素,然后以超自然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多面多臂,什么三头六臂、四面八臂、半人半兽、半男半女等等,都是超现实的造型。而且是从形而下的形式直接跃升到形而上的观念,或者说以具象的形式来表现抽象的观念。

第二个特征是装饰性。几乎所有艺术都有装饰性,几乎所有东方艺术也具有装饰性。那么印度艺术的装饰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就是特别地繁缛。很多印度诸神造像的装饰非常复杂。宋代《高僧传·韩方传》比较汉语和梵语的翻译,提出观点,叫“天竺好繁,秦人好略”。看我们的古文,往往一词多义,言简意赅。而印度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就非常地繁缛。

第三个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程式化。我们现在一提起“程式化”,就认为是一种僵化的标志。其实不然,程式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艺术只有达到一定成熟的阶段,才能形成程式。无论是一个时代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画家、艺术家也好,他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程式,那是他艺术成熟的标志。但是如果说这种程式固定不变,一再地因循,当然就僵化了。印度诸神造像就形成了一套很明显的程式,且是相对固定的,甚至是延续千年不变的。它往往借鉴舞蹈、文学,特别是诗歌,还有宗教修炼,比如瑜伽。瑜伽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健身的活动,在印度它是所有宗教共同采用的一种修炼方式。瑜伽的本意是“遏”,引申的意思是“结合、联系”,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精神的联系。所谓“遏”,就是控制人的情欲,来实现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精神的合一,这才是瑜伽的本意,也是印度所有宗教修炼的目的。印度的诸神造像从文学、舞蹈、瑜伽各种姊妹艺术甚至宗教因素当中来提取造型的要素。

这里面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手势。《佛经》里翻译成“印”,梵文是mudras。我在印度进修的时候问我的导师,mudras这个词有“seal”的意思吗?他说没有。我问那怎么我们中国就翻译成了“seal”的意思,就了“印”?他说不是,是“手势”。后来我查了一下梵文词典,它是一词多义,原始意义有“印章”的意思,后来引申意义是“手势”。可能我们古人翻译的时候取它原始意义。这“手势”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舞蹈的手势和瑜伽的手势。印度的舞蹈,手势变化特别丰富。因为手势是人类的第二表情,在印度它叫“肉体的花朵”,是灵魂的手势,所以舞蹈的语汇一个是眼神,另一个就是手势。前面所说的“拈花势”、“象鼻势”都是不同的手势。还有两手平放,这是瑜伽的手势。还有“无畏势”,就是平身往前,让信徒不要害怕。这些手势都是从舞蹈和瑜伽中提炼出来的,所有的手势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还有坐姿,特别是诸神坐像的姿势,有禅定势、莲花势、大王安逸坐—就是一条腿放松垂下来的。各种坐姿也都表现不同的东西。

立像分三种,第一种就是直立势,正襟危坐或者正面直立的形象,一般表现神的正面造型;第二种就是三曲势,比如展览中的桑奇大塔的药叉女,斜挂着S形的,是表示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程式。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里说,人体的视知觉看到曲线的东西时,有个天然地向直线复位的趋势,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张力。还有就是S形的曲线恰恰表现了女性躯干部位的人体美。咱们中国人看女性美不美主要看面部,印度人和西方人主要看身体,而且女性人体美主要表现在躯干部位,所以S形把女性躯干部位给凸现出来了。多罗菩萨没有头,但看上去还是非常美,就是因为躯干部分线条非常美。还有就是桑奇的药叉女,把女性的生命力、生育力很完美地表现出来了。后来这种造型运用得很多,很多男性菩萨也往往采取三曲势。展览中有的弥勒菩萨也弯曲成一个S形。第三种就是极弯势,这是一种把三曲势发挥到极致的姿势,就是人体高度地扭曲,可以说完全违背了人体正常的动态结构,可以表现极其强烈的运动和活力。展览里的飞天,它的整个身体就扭曲成一个极弯势,表现出那种生命爆发的活力。

上一篇:绛帖

下一篇:族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