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俗称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通货的一种。对于钱,从古至今,无论中外,都是被高度关注的物品,因为货币关系重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货币关系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会针对货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货币关系着自己的生存问题,因此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某项工作或者是发展某项事业,从而赚取自己的钱币报酬。
那么中国发展5000多年,在古代时候的货币有怎样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
谈起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距离现在恐怕已是近万年了。
因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培育牲畜以及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并且使用石头制作的工具已然是非常的先进,甚至还有一些金属矿石制作的工具,所以当时的人类发现自己的基本需求开始发生变化,从完全的自给自足转变为希望用自己多余的物品与他人进行交换。
如此一来,人们的货币雏形就出现了,即用来交换的物品本身具有了货币功能,这个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开始慢慢地发生改变。
这个变化,即不再是什么物品都能作为交换,一般都是人们普遍认可且硬性需要的才会作为货币进行各种交易,例如各种必备的生产工具;以及人们逐渐使用一些固定的物品作为类似货币的存在,例如骨头、龟壳等。
一直发展至夏朝,拥有货币功能的固定物品再次发生新的变化,即海贝的诞生,海贝作为货币的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真正的开端,当然并不是所有海贝都能作为货币使用。
据古代文献显示,因为海贝本身的外观精美干净,并且有着确定的单位“个”,在五花八门的海贝之中,只有齿贝(也叫货贝)才能作为货币成为交易的媒介。
贝贝的形制都是大小不一,正面有着沟槽及齿纹的特征,背面隆起,一般长度为1.5-3厘米,宽度为1厘米左右。
因此,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是原始社会时期,但是到真的有固定的且只作为货币的物品,是在奴隶社会的夏朝才开始诞生的。
奴隶社会时期货币的演变
1,夏、商、西周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考察研究,在夏朝时期,以物换物的方式并没有被淘汰,依然属于当时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贝只是作为货币的使用方式之一。
到了商朝,除了以物换物和海贝之外,开始出现仿海贝铸造的货币-贝币,例如用石头、兽骨等制作的贝币,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西周。
而西周时期,除了海贝、骨贝、石贝和以物换物的方式之外,还有极其少量的金属称量货币,即铜币、金银之类的货币。
但是,事实上在夏商西周时期,对于货币的发展,其实主体依然是以物换物,然后其他市场上出现的货币作为辅助交易的存在。
2,东周的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的人类社会发展至春秋时期,货币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之前以物换物和海贝已然不足以支撑物品交换的需要,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春秋时期形成一个实物交换、金属称量、贝币、珠玉、铸币共存的混乱局面。
因此在这一时期,例如用石头、兽骨、铜矿石等仿制为海贝形式的货币开始大量诞生,同时还出现以金属铸币流通的诸侯国,例如晋、宋、周等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根据农业生产工具仿造出的布币,此种货币在初期阶段既能作为货币使用,还能作为农业生产工具。
当时在这些国家流通最多的布币即空首布,因为空首布是从农具演变而来,所以其布首还保留可以安装木柄的方锥形孔洞。不过发展至后来为了方便携带和不易伤人,不断缩小其体形大小和不开钝。
3,东周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已经处于奴隶社会制度快要被淘汰的边缘,所以连以贝币为主要流通的钱币也开始被真正的淘汰,逐渐成为装饰品和收藏品存在。
而随之出现的是布币和刀币的大量制造和发行,同时还有以金银为货币的使用开始频繁出现,不过主要用于大宗商品交易。
战国时期除了布币和刀币以及金银货币之外,还大量出现了圆形的铸币,例如魏国、赵国沿黄河地区、齐国中部、燕国等,都出现了形状各异的圆形铜钱。
根据考察验证,战国时代的魏国是最先铸造圆形货币的,然后这个铸币技术流传到秦国。
其实在秦国当时还存在以麻布作货币使用的情况,因为秦国地处西戎地区,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一直到在公元前336年,秦国惠文王在位时,铸造发行“初行钱”,也叫秦半两,是圆形铜钱的一种。
封建社会时期的货币演变
1,秦汉时期
秦始皇在建立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之后,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针对各个方面都有统一的政策措施。
其中关于货币的政策也是统一全国货币,收拢货币铸造和发行的权力,只有秦王朝中央朝廷才能发行和铸造,秦朝发行的货币是“半两钱”,即继续沿用秦国时期的货币,只是在质地等货币的各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明文规定只有金子和半两铜钱拥有货币的功能。
根据史料的记载,秦朝法定的“半两”铜钱的直径为一寸二分(古代的尺寸),重十二铢(十二铢约为今天的8克),铜钱面还有铸文“半两”二字。秦朝货币的统一,对中国钱币形制等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汉朝时期的钱币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只是在“秦半两”的基础上进行改制,汉朝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半两钱,不过此时汉朝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此货币在当时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才秦半两的四分之一。
之后汉武帝即位之后,陆续铸造发行了三铢钱、有郭四铢钱等,在公元前118年春,汉武帝又下令淘汰半两钱,开始流通五铢钱,此种货币一直到东汉末年还在流通。
不过在形制上还是有所区别,不管是从五铢钱的形制规整,还是直径的大小,以及含铜量、重量,甚至包括五铢钱上面的铭文字体等都有所区别。
2,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混乱而又长久的时期,因此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所以货币也是乱象丛生,其中曹魏又大力支持实物货币的流通使用,在魏明帝时期又恢复了铸币的事情,仿造东汉时期的五铢钱而后发行。
而蜀汉和东吴则是支持大钱流通,例如蜀汉有直百五铢、直百等货币,东吴主要是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货币。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延续汉朝和曹魏的旧制,同时允许谷物布帛等实物货币并存流通。
因为八王叛乱导致西晋灭亡,崛起的东晋则沿用三国东吴时期的旧钱,不过后期又出现了五铢小钱。发展至十六国时期,其中的成汉李寿铸造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年号钱币“汉兴”钱。
总之,三国魏晋南北朝因为各种政权更迭的乱象,因此没有统一的货币政令,所以这个时期的货币发展极其混乱。
3,隋唐时期
隋文帝杨坚结束300多年的华夏乱象,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杨坚的货币政策依然是沿用五铢钱,只是做了些许改制。
公元618年,隋朝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21年,李渊改革货币制度,废除过去历朝历代的古币,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发行“开元通宝”货币。
开元通宝钱的诞生,又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货币,因为从此以后中国的钱币不再是以重量为名称,而是以纪年为名称。唐朝从开国初期的开元通宝一直因为皇帝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后来不断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诞生。
至于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只有50余年,但是各国为了削弱他国的力量,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所以相互之间大量的铸造恶钱来达到目的,所谓“恶钱”,即质量极其差的钱币。
4,宋元时期
宋朝在铸币方面有所不同,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以往的朝代,而宋朝时期的年号钱也是高度发展,每次皇帝一改年号,钱币也得跟着改变。宋朝回来为什么能诞生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枚纸币,即因为铜矿紧缺原因,宋朝官府大量的铸造铁钱。
而根据宋朝史书记载,当时诞生纸币的四川,买一匹布,需要携带130斤的铁钱,这样的情况无法方便地让百姓进行市场交易,所以现实情况逼着四川诞生了纸币“交子”。
除了交子,后面还陆续地出现其他纸币,例如会子、关子,以及还出现了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因此发展至元朝时期,加上元朝在蒙古帝国时期有发行过纸币。
所以元朝的纸币发展得很稳定,基本成为元朝的主要流通货币,铜钱则是少量的存在,同时在元朝,因为军事扩张的影响力和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让外国很多白银流入中国。
因此白银的流通在当时也是比较活跃,所以在元朝出现了白银熔铸而成的“元宝”银锭钱。
5,明清时期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印制发行了“大明宝钞”作为主要货币,并且与铜钱同时流通使用。但是后来因为不确定大明宝钞的发行限额,又没有准备金,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在明朝嘉靖皇帝之后,大明宝钞已不能再流通,至此主要货币成为白银和铜钱。
最后发展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时,货币则是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则使用铜钱,也铸造银元,相当于现在的百元钞票,银元之下就是铜板,再往下就是铜钱,相当于今天的硬币。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货币,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在发生改变,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