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疆域空前辽阔,接纳各国学习交流,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关于唐朝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大家都找出很多东西来佐证自己的看法。
其实一般正式文献里都是说长安是唐朝首都。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唐当时面对的是关内群雄割据,作为大后方来说长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并且当时长安城的占地面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最大的都城,从长安城的面积达到了近百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人口近百万。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世界最大城市。
都城注定不是一个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人口密度巨大的大型城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生活物资,消耗品。
而关中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水土流失问题凸显,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出现荒漠化,放眼望去的不再是一片绿地,而是出现了大量的裸露黄土,黄土之上,草都不长,谈什么长庄稼。
而这时候的南方,广大的东南地区尤其是江浙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土地肥沃,交通运输便利,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富庶地区。
早在隋朝时期,就认识到这个问题,隋炀帝就倾尽国力修筑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也方便南粮北运。
而长安,离南方较远,而且交通不便,漕运的沿岸如洛阳,汴京,南京,北京都随着运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漕运也成为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洛阳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632年,置洛阳宫。
唐太宗时期三巡洛阳。唐高宗时期七巡洛阳,待在洛阳的时间比在长安时间还长,直到在洛阳去世。
武周时期,武则天专政,长驻洛阳。于684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另派官留守长安。690年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701年十月,武则天西巡长安,至703年十月返回洛阳。705年正月,中宗在洛阳复位,二月改周为唐,改神都为东都。706年十月,中宗返都长安。而洛阳作为都城整12年时间。
武则天迁都洛阳,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且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
其实早在隋炀帝时期,洛阳已经几乎是隋朝的实际都城了。
唐玄宗时期,也先后五巡洛阳,待在洛阳时间比在长安还长,毕竟他也是在洛阳出生的,只不过因为是武则天在洛阳建都的原因,李唐的子孙还是要回归长安,以示正统。
唐高宗李治至睿宗都洛间,唐朝国势、军力和领土达到历史顶峰, 这是中国历史上汉族王朝中版图的巅峰 ,朝廷大事都发生洛阳,太平公主、唐玄宗、唐代宗等宗室要人都出生在洛阳府邸也在洛阳并在此长大。
755年十月,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相继失守。757年九月收复长安,而洛阳反复拉锯,直到762年收复,洛阳损毁严重。此后唐室衰微,诸帝不往洛阳。
唐朝开始衰退,这时的西北大敌,吐蕃。一直如同梦魇般的不断骚扰唐朝,曾经攻入过长安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随唐朝200年,挥之不去的梦魇
不停地与吐蕃的战争中,造成了藩镇势力做大。880年十一月黄巢攻陷洛阳,十二月攻陷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后来唐军收复长安,据史料记载: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长安房屋和民众,所存无几。
而真正给长安城带来灭顶之灾的是藩镇大军阀朱温,904年,朱温出兵,强迫驱赶唐皇室和长安民众东迁洛阳,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处处都是悲伤的痛苦声。
不仅如此,朱温还拆毁了长安的城墙,宫室、百司和民舍。并把拆得的木料由黄河、渭河顺水而下,运到洛阳,整个长安城成了一片废墟。
到洛阳后,朱温杀唐昭宗立唐哀帝,此后又逼唐哀帝禅让。908年,朱温杀唐昭宣帝,自己登上了“后梁”皇帝的宝座。从此,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唐帝国,终结于洛阳。
唐朝的都城始于长安,终于洛阳。初唐时长安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盛唐时洛阳起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中心的地位,无愧于唐朝都城。
唐朝后期长安城风雨飘摇,坚持百年之久,最终却毁于朱温之手。而唐朝以后,长安也再没有成为哪个朝代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