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朱文

时间:2023-12-18 08:26:21编辑:奇闻君

我以前说过,学篆刻要学四类知识:篆刻史、篆刻人物、篆刻技法、篆刻杂识,印论等,而其实,篆刻史部分中,宋元以后的篆刻史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篆刻人物组成的,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基本就可以很清楚地理清楚住篆刻史的脉络,前面一篇说到明清流派印,本打算从这一篇要说明清流派了,其实说流派,就必然要说一个一个的人物,因此我们打算从这一节开始,我们讲一个一个的具体人物。但这个人物,却只能从最早的印人开始说。

宋元以前的篆刻史是实用印章史,宋元以后的篆刻史是流派史,人物史,也是真正的文人篆刻史,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篆刻”,其实是从宋元时期起始的。之前的历史,都是“印章史”,我们知道,发源于商周时期的中国印章,在经历了秦汉的高峰之后,在唐宋元时期走入低谷,其低谷的形成表现是这样的:

1、因为纸张的广泛应用,印章由秦汉时期的封泥用途较多的白文印章走向钤在纸张上的朱文印章,朱文印章钤盖在白纸比白文更易辨识。

(唐“中书省之印”)

2、因为要表示权威,唐宋元时期的朱文印个头变大了,印面面积增加了,唐宋时期的印章印面面积越来越大,我们看一些戏曲里面,某人上任去当官,桌案上一般都摆一个大官印,就是因为要表示权威印章的体积变大了的原因。

(宋印“内府图书之印”)

3、印章的体积变大,印文又是朱文,于是只好把笔画盘曲,尽可能充满印面,否则,印面就会出现很大的空虚,那太难看了,要排满印面,又不能乱排,于是出现了“九叠篆“的印章。

(辽“启圣军节度使之印”)

4、因为出现了这一类朱文印,印面印文大都极尽工艺之能事,因此艺术性大幅降低,印章篆法上的艺术性因为要填塞满印面的朱文盘曲的原因丧失贻尽。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经因为朱文印章的印面过大污损书画而提出应当适当缩小印章的面积以适应书画钤印的需要,这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对于纠正印面文字盘曲,印面面积过大,印面文字不古的风气,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纠正风气的理论,也没有更多的实际行动,因此作用并不大。

到了元朝,这种在印面上盘屈文字的工艺性印章制作风格越演越盛,印章的艺术性大幅降低,于是出现了两个大人物,他们站在印坛的最高端,大声疾呼印章创作应当“复古”,其中一位是大书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他在绘画上提倡“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并且”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并且他自己也亲手编写了《印史》(这本书现在已经佚失,只保留下来了序言,就是《印史序》),在《印史序》里,赵孟頫提出印章的审美要以汉魏印章为原型,大力提倡汉印风格。赵孟頫的的倡导是理论层面的,比他采取更多实际行动的是另一位大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吾衍。

这是个非常值得说一说的人物,假如整个篆刻史开个微博,那么,吾衍一定是一个堪比姚晨的大V,粉丝量一定相当惊人,如果要给他发勋章,那大概会有这些:

篆刻办学第一人勋章,篆刻界身残志坚的典范勋章、晚婚晚育的标兵勋章、文化跨界先锋勋章等等,这些名号,吾衍都是当得起、靠得住。要是开个“元代好声音”,他估计还能混个导师当当,要是有书法家协会,也至少能任个理事、副会长啥的。对,他就是这么多才多艺。但他最突出的贡献,主要是在篆刻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大神。

吾衍大神生于1268年(还有一说他是生于1272年,我觉得不对,那样他活不过40岁了),他名叫吾衍,也作吾丘衍(后来要避孔圣人孔丘的讳,改名叫吾邱衍),字子行,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浙江开化人,开化这个地方地处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交界,建县于宋代,吾衍家学渊源,有点古学的根底,想必家里肯定有些《说文解字》一类的同类书籍,他估计从小就倒背如流。

有点可惜的是这位大神左眼失明,右腿有点跛,这是雅话,其实就是又瘸又瞎,但尽管如此,他行走起来仍然颇具风采,他在当时还是著名的音乐家,诗人、藏书家,想想吧,这些元素加在一起,走到哪儿人们不觉得他拉风呢,很可惜当时没有签名售书之类的粉丝活动,否则,吾大神早发了。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很穷,他得想办法挣钱。

(右下角就是吾丘衍)

因为身体残疾,大神心里没有其他事情,就想着搞学术研究,搞书法创作,搞音乐创作,写得一首好诗,吹得一口好箫(是吹箫啊),并且把篆书写得“当代独步”,“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之下”(就是李斯和李阳冰)。既然篆书写得好,写篆刻印稿当然不在话下,大神把精力都放在了汉印的研究上,对于汉印的平正、淳朴、浑厚的风格钻研甚深,我们看他自己的自用印:“吾衍私印”和“布衣道士”、甚至阳文的“贞白”印等,都汉印风格明显。

(吾衍的篆刻作品“布衣道士)

(吾衍的篆刻作品“吾衍私印“)

(吾衍的篆刻作品“鲁郡吾氏“)

(吾衍的篆刻作品“贞白“)

字写这么好,印稿又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却因为身体残疾却不能当官,光写一手好字,又没啥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有啥好处,于是20岁左右,有志青年吾衍决定开办学校,收点学生,一为传承民族文化,二为赚点学费也是好的。这要是搁在现在,可能就是某某篆刻学院的开创人。

吾衍的篆刻学习班学生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个人,赶上现在的的标准班级了,讲课内容主要是跟经史子集,书法篆刻、音律诗歌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不说,可能有现成的教材,篆刻这一个方面,他自己编写了教材《三十五举》(这是上篇,它和下篇《合用文籍品目》构成严谨的篆刻理论体系,其实就是上篇讲理论,下篇讲实践。上下篇合成就是《学古编》)。想想,学生这么多,历史第一个篆刻教师,真正中国篆刻第一人。

我们看上面图中他的用印,以及,他的篆刻教学也是从教学汉印为主的,虽然这几方章不是吾衍自己亲手刻的,但是汉印浑厚的劲头却是充足的。而元代文人用的印章,其实也只有两种印式格局,一种是赵孟頫奠定的元朱文印式,一种是吾衍提倡的汉白文印式格局,由此也可知吾衍对篆刻界的影响之大。

吾衍一生致力于篆刻教育,又加上身有残疾,大概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媳妇,最后经朋友介绍买了宛丘一个酒家赵天赐的孤女为妾(买来的,就只能为妾,不是娶来的正妻),这个女的曾经嫁过人,夫家那个地方受灾,就逃回娘家来。一经人介绍,赵女的父亲就同意了,两人结合后大致两三年,原来的夫家发现了,当然不乐意,于是找上门来,娶别人妻子为妾,这是私人问题上的一重罪过,搁现在是这个女人犯了重婚罪啊;另外赵氏女子的父亲(就是吾衍的岳父)造伪钞,这是另一重罪,假币,这还得了。公私两重罪,吾衍都被牵连,于是被捕入狱,监狱里自然是受尽污辱,据说吾衍因此有了轻生的念头。

后来朋友们把他保释出狱,心灰意冷的吾衍曾经往老友仇仁近处去诀别,恰好朋友不在,吾衍留诗一首:“刘伶一锸事徒然,蝴蝶西飞别有天。欲语太元何处问,西泠西畔断桥边。”仇仁近回到家里一看,吾衍这诗的意思不对啊,难道要出事,赶紧去找他,已经不见了。那一年是1311年,吾衍43岁。因为诗的最后一句,于是人们怀疑吾衍是投水自尽的,但最终并未确定,因为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他的尸首。

在篆刻这件事上,可惜的是当时的印石材料还有局限,比他晚一些的王冕找到了花药石才真正开始文人篆刻亲自动刀的历史时期(或者说是文彭发现了冻石,文人们才开始自己刻印),吾衍只是写好印稿,却从来不是自己刻(一边是篆刻理论水平的“眼高“一边是从不刻印的”手低“,哈哈),不知道是哪个工匠(像明代的文彭一样,文彭有两个著名的艺人替他刻印,一个叫鲍天成,一个叫李文甫,替吾衍刻印的人记录不详)替吾衍刻印,肯定收藏了不少他的印稿,日夜钻研,刻印技术才得以提高到能刻出传递大神风采的印章。因为现存的吾衍的印章,刀法相当可观,体现着吾衍较高超的篆刻写稿能力。

(《三十五举》书影)

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三十五举》的解读(具体见我的公从号:三个小布丁),《三十五举》对于篆书,篆刻实践都是非常到位的教材,对于篆书的书写,篆刻的章法、刀法、字法都有论及,站在他那个年代,对于篆刻的理解以及对于前代篆刻发展的总结,吾衍是大有见解的,他算是他那个年代在篆刻理论上最有建树的人物了。我们看他的书画作品的钤印中(上面举的印例图)可以看出他对汉印的平正和浑朴的大力追求,当然,他对后世的贡献还有一条是他培养出来了很多学生,比如赵期頣、叶森和吴叡,其他还倒罢了,吴叡在篆刻上的贡献很大,他基本上算是吴门(苏州)篆刻的开端吧,没有吴门篆刻,就没有后来的文彭、何震、苏宣、汪关这些大神了,此外吴叡还收了一个在篆刻上比他本人更有名的学生:朱珪。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回头再说。

当然还有一说是吾衍并没有死,只是受了打击,找个缘由,遁居世外,不问世事了。我希望后一种说法是真的,我宁愿这个对中国篆刻史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修道成仙,真成大神了。

上一篇:兵部侍郎是几品官

下一篇:包拯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