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

时间:2023-05-16 15:52:32编辑:奇闻君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二岁而孤,发奋苦读,成一代名仕(图1)

范仲淹少时家贫,幼年丧父,但不辍读书,立志成为一位有用的人才。读范仲淹的故事,不可略过的章节,自然是范仲淹少时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在母亲改嫁到朱家之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范仲淹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却从来不会荒废读书时光,即便只是吃咸菜、喝稀粥,在读书这件事上,却从来不会松懈前分。

范仲淹的故事:二岁而孤,发奋苦读,成一代名仕(图2)

读范仲淹的故事,即要看政坛上的成就,也要看文学上的成就。

苦学成材的范仲淹,后来成了北宋时期的名臣,无论在政坛上,还是在文坛上,皆有所建树。范仲淹曾主持了“庆历新政”的变法改革,为北宋经济的繁荣做出了世大的贡献。

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其在诗歌、散文、词等方面的成就非凡,著名的《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皆为传世名作。

范仲淹的故事:二岁而孤,发奋苦读,成一代名仕(图3)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此后的几十年里,范仲淹政绩斐然,但他喜欢针砭时弊,喜欢给高层挑刺,结果便搞得仕途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曾多次被贬至外地做官。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着的人,多次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便有了后来的“庆历新政”,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王公大臣,再次被放逐外地。

从范仲淹的故事中,你会看出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公元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后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范仲淹的谥号“文正”,这是当时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封楚国公、魏国公。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故事,范仲淹二岁丧父,发奋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故事

许多像范仲淹一样,发奋苦读,成就大业的人。范仲淹二岁而孤的故事,以朴实的文字,介绍了一代名家范仲淹幼年丧父,仍坚持发奋读书,最终位极人臣的励志故事。范仲淹二岁而孤,不畏少年时的贫苦,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来改变命运,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范仲淹罢宴的故事,范仲淹心系百姓疾苦

范仲淹罢宴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范仲淹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范仲淹罢宴的故事,曾一度被民众所传诵。《范仲淹罢宴的故事》,体现了范仲淹心系百姓疾苦、体恤民生艰难的高贵品质。《范仲淹罢宴的故事》选自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故事发生在范仲淹谪守邠州时,一起来看看吧。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范仲淹生活在什么朝代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范仲淹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读过范仲淹苦读的故事,自会了解到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很多人问范仲淹生活在什么朝代,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那么,异灵君来告诉你范仲淹生活的朝代,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年间,是一位地道的北宋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少有大志,发愤苦读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人称“范文正公”。如此有学问的人,小时候生活穷苦,常食不果腹。范仲淹苦读的故事,讲述范仲淹少时家贫,苦学读书的故事。正是有了范仲淹苦读,才成就了一位大文学家与思想家,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的千古诗篇。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3、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4、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5、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上一篇:世界最大的海洋

下一篇: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