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东山再起这个词,表示之前曾经失败过,但通过的努力又重新得到之前失去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典故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东山再起也不例外。
有网友好奇: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说谢安吗?谢安不出如苍生何是什么意思?关于这两个问题,下面探索君为大家一一道来。
谢安
典故东山再起的出处
《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谢安高卧东山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东山再起的典故就从这里诞生了,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从高菘说的这句话中总结出来的。
东晋淝水之战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言语间甚是投机。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谢安不出如苍生何是什么意思
谢安,字安石,其父谢裒在永嘉之乱时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之后官至吏部尚书,为谢氏世家垫定了基础。谢安年少时就有名声,当时身为宰相的王导也器重他,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征召他入司徒府,之后的庾冰也听闻他的名声征召他,都被谢安以病为由拒绝了。谢安辞官后隐居到会稽东山,当时谢氏的年轻子弟都让谢安教育,其中就有谢安的侄子谢玄。谢安还和时任会稽太守的王羲之是好友。(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的兰亭祭祀,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为《兰亭序》: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后来兰亭的序文流传后世,被书法家做为典范,这也是王羲之书圣的由来。)由于谢安不肯服从朝廷征召,又因为素有才名,时人常称:“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会稽王司马昱听说了以后则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能与人同忧”。
后来谢万被贬为平民,年已四十的谢安只得出仕,时人称为东山再起。公元360年,征西大将军桓温召谢安为司马,于是谢安便去上任。在谢安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一些朝中名仕赶来送行。中丞高崧笑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之前谢安屡屡拒绝朝廷征召,高卧东山,时人常说谢安不肯出山,天下苍生将如何,今天谢安已出山,那么谢安将对天下苍生如何。意思是说谢安该有一番做为。)谢安实际上知道桓温与会稽王司马昱不和,但是由于桓温在朝廷中的威望,谢安可以借此平步青云,重要的是不会受到桓温排挤。谢安担任桓温司马几个月后,就接受东晋朝廷的征召,任为吴兴郡太守,再后来又迁为吏部尚书、中护军,谢安也竭力辅佐朝政。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哪个人?
东晋人谢安,年轻时曾做过官,后来辞去官职,跑到会稽东山隐居起来了。隐居后,他整天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朝廷屡次要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
到了40岁时,谢安终于应召人朝,再度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职。他曾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八万军队抗击80万前秦军队,取得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之一。这个成语原比喻隐退后再任要职,现在常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原文出处:
《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
扩展资料:
【译文】
谢安在东山隐居,朝廷多次下令征召他出仕,都不应命。后来出任桓温的司马,将要从新亭出发,朝中官员都到来看望送行。
高灵当时任中丞,也前去给他饯行。在这之前,高灵已经多多少少喝了些酒,于是就借着这点酒像喝醉了一样,开玩笑说:“你多次违抗朝廷的旨意,在东山高枕无忧地躺着,大家常常一起交谈说:‘安石不肯出来做官,对老百姓打算怎么办呢!’现在百姓对你又打算怎么看呢?”谢安笑着不回答。
排调,指戏弄嘲笑。《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许多有关排调的小故事,其中包括嘲笑、戏弄,讽刺,反击、劝告,也有亲友间的开玩笑。从里面可以看出当时人士在交往中讲究机智和善于应付,要求做到语言简练有味,机变有锋,大方得体,击中要害等,这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