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外戚身份登上大位的人并不多,最知名也就是王莽和杨坚。
但杨坚在践祚之前并无多少特殊之处,不像王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了一时无二的人望。
杨坚的特殊之处在于,传闻他有天子之相,而这个传闻就像一把双刃剑,坏处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事实也差不多,好处是如果未来有机会,他一定会是大多数人心理上已经接受的天授之君,大大减少了自己的敌对势力,而且会有一批人拥他上位并心甘情愿地为他办事,以成就自己的从龙之功。
但杨坚能这样顺利登上大位根本上是与当时的时势相关的,就是当时中央和地方实权慢慢地转移到了汉人手中,汉人需要一个代理人,杨坚的外戚身份,勋贵后裔,加上天子传闻,无疑他就是最合适的那一位。
那为什么最终汉族取得了政权,这也是一个慢慢转移的过程,虽然宇文泰时期还在反孝文帝之制而行之,如改汉姓为鲜卑姓。但其统治却是儒家之道,而且鲜卑毕竟人数较少,在前期与东魏的多场大战中,双方死亡的鲜卑老兵过多,慢慢地汉人就占据了主导。宇文泰的八大柱国中也多有汉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就慢慢转移到了汉人手中,而彻底一转就在此后的杨坚篡周。
所以这种转移似乎具有戏剧性,汉人最终大统一中国,不是靠南方的汉人王朝,而是靠的北方胡汉集团,几百年所谓的五胡乱华,最终仍然是五胡归华,这也不得不归功于文化的力量,汉文化毕竟是当时东亚最先进最发达的,这文化一圈一圈地把其周围的人慢慢融化成汉人,汉人越来越多,人多力量大,又反过来加速了这种融化能力,形成了一个正循环。随着文化的接受,语言、服饰的融合,那些曾经的胡人后代已不再认为自己是个胡人,心理上都以为自己是一个华人了。
这种权力转移后世也有类似情况,如晚清时满人实权慢慢转移到汉人,太平天国造就了汉人在地方上的实权,后来清庭也不得不依赖汉人,比如前期的曾国藩,后期的李鸿章。不管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当时都有人劝他们取清而代之,最终不管是他们主观上不愿意还是客观上条件不成熟,虽未成行,但这种权力的转移趋势是没有变化的,比如李鸿章之后的袁世凯坐大,以及辛亥革命能够成功,都是实权慢慢转移到汉人手中引起的。
现在看起来杨坚似乎是很容易的就得到了帝位,但并不是说当时就没有反抗者,当时地方上反抗者并不少,而且威胁还很高,特别是当时的尉迟迥集团,但依靠汉人集团的得力助手文有高颎李德林,武有韦孝宽,很快搞定了几大叛乱,站稳了脚跟。
在大家开始传闻杨坚有天子之相时,可能并没有料到他更具天子之才,杨坚是一个具有宏伟理想的人,至少是要当就当一个好天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天子,至少要统一天下,百姓富足,文化昌盛,并思考了一套完整的计划并事先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至少在其未上位之前,他一定在观察可用之才,也许在那时他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怎样通过一项制度更好地选拔人才,这也许是后面科举制得以大规模应用的源起。还有更多的施政措施很多都是在他上位之前都思考成熟了的。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天子,那一定是一个干实事的天子,那他平时物色和任用的也一定是能够干实事的人,而开始扶他上位的两位刘昉、郑译二人则在革命成功后“恃功骄恣,溺于财利,不亲职务”,这种人杨坚是看不惯的,但也没有卸磨杀驴,而只是放在高位弃而不用,他对于这种不办实事,怕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重用的,而这些居功自傲的人还不少 ,在失势之后,也有抱团造反的,结果被杨坚不客气的干掉,所以要在他这里混日子是很难的,这种行为也会被人说成刻薄。但杨坚自己说得好:
任之则不逊,置之则怨望,自为难信,非我弃之,众人之见此,谓我薄于功臣,斯不然矣。
看来做皇上也不易。
对自己马列主义,对别人也要马列主义,总比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马列主义好。
正是因为他这种亲力亲为,励精图治的作为,才迅速地开创了一个盛世。
那他主要做了哪些施政措施呢?
先说常规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加上前面各朝兴亡教训,让一个国家做到基本的富足并非难事,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好各项常规操作就行了,关键在于执行力与执行度。
杨坚的第一大任务就是要统一全国,这是必须的,只有完成这一任务后他这个皇位才会更名正言顺一点,也只有统一全国,他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施展其抱负上。
其二:搞均田制,农民有田,国家才稳,这是政权稳定的基础。均田制也客观上进一步破坏了南朝的士族制度,直至其消亡。
其三:整顿吏治,对于一个干实事的皇帝,是容不得治下那些不合格的官僚的。
其四:减轻赋役,减轻刑法。
其五:整理户口。前面二、三、四是让百姓受益,是让民足,这一条则是不能让国家吃亏,要让国富。只有国富民足,实现双赢,整个国家才能协调发展。
其六是恢复汉制,汉姓等,包括政府的组织架构,这是其上位后最顺理成章要做的事。杨坚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也有一些新的创举,如设置粮仓,包括官仓与义仓。民以食为天,在古代更依赖于靠天吃饭的年代,这些制度上的优化对百姓来说,更多了一层保障。
当然影响最深远的是行科举。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杨坚在各方面包括制度层面实物层面都为后代以至后世留下了好的底子,但这种封建制度最大的劣根性在于皇帝的独裁性,制度可以随意更改,物质可以随意挥霍,挣钱总没有用钱快嘛,所以看似强大的隋朝没几年就被隋炀帝玩完了。
杨坚的继承者隋炀帝杨广与杨坚很多方面都不同:
杨广是个真正的表演大师,他能够取得大位也基本上是靠此而来,连杨坚都被他骗了。
杨广爱挥霍,而杨坚尚节简。
杨坚虽对自已节俭,但赏赐大臣却好不吝啬。
而杨广自己挥霍无度,对赏赐吝啬却与项羽有得一拼。
杨坚务实,而杨广务需,特别好面子,经营西域的手段和打高丽都是为了面子。
正因为如此,为了要脸,最后把脑袋都丢掉了。
当然也无心插柳留下了一个南北交通干线----京杭大运河。
杨坚爱惜民力,而杨广则视之用之如牛马。杨广失天下也与此有关,徭役过重,当然也与天下统一不久,根基不牢有关,但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因素。
可以说,隋朝的杨坚为后世几百年的王朝修正了地基,替换了原有基石中不合理的部分,如拆掉了士族制,用科举制替换了九品中正制,社会更加公平合理,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才会正向发展,而不会那么畸形。东汉末年逐步形成的士族制和随之而来的九品中正制这两个毒瘤终于被搞掉。
隋朝的意义在于其结束了几百年大分裂时代,终结了士族制度,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科举制,为中国开辟了全新的发展前景,为盛唐绽放打下了制度基础。
最后引用一首杨坚的诗: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也许,本质上杨坚只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当时势把他推上高位后,他也能顺时而上,知道如何做好皇帝这个角色,并努力去做好这个角色,幸运的是他做到了,但不幸的是,他儿子又毁掉了,这也可以说是制度造成的,而这种家天下的制度,他还没有找到一种靠谱的未来皇帝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