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借书的故事
小时候的宋濂,家里十分贫穷,在这样的环境下,宋濂却有着刻苦读书的决心,家里没有钱给他买书,他就不断找人借书,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宋濂对优秀的文学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为了不给家中增加额外的负担,宋濂开始像周围的邻居借书看,每当借到一本书之后,总会如饥似渴的来认真阅读,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给人家。
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富裕的大户人家,才会藏有内容精良的书籍,想从这样的人家借书来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聪明的宋濂就与别人约定,自己借的书,一定会在约定的时间归还,而且宋濂从未食言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借书给他看。
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贵人家里借书看,却遭到了闭门羹,宋濂急了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就约定十日之后必定还书,主人才勉强答应,宋濂深知十日之内绝对读不完。
到了约定的第十天早晨,当时是寒冬时节,漫天飞雪,气温骤降,没有人想要在大街上逗留,更不用说翻越千里来还书。
当宋濂顶着皑皑白雪出现在主人面前,非常感动,并答应以后宋濂随时可以来借书,而且不用限定还书的日期。
宋濂靠着自己的勤奋刻苦,他又是一个遵守约定的人,因此,年幼时期的宋濂,虽然家境不好,但勤奋好学,诚实守信,依旧饱读诗书,最终成为了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并在政治舞台上一览抱负。
宋濂求学的故事
家境的贫寒锻炼出了宋濂的优良品质,那就是坚忍与守信:坚忍的品格让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从来不会说放弃。而诚实守信的品格,为他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与尊重。
每一本书的借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宋濂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
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
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
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
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
如此超越常人的意志力,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更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宋濂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了元末明初最著名的文学家,并在明初的政坛上一显身手。
宋濂借书
原文: 宋濂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宋濂小时候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什么办法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自己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伸屈很不方便,但抄录从不懈怠。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宋濂也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