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介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与孔子、六祖慧能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他书写的《道德经》千古流传,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无为而治。
1、官途
约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前551年,20岁的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前535年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前530年重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前516年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
2、孔子的老师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而在当时尊师重道的环境下,一日为师,终身若父,所以老子也算是孔子的老师。前535年,老子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这时候孔子17岁,问礼于老聃;前526年,26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前501年,51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3、著书出关
前485年,96岁的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到了函谷关,受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邀请,老子留下《道德经》,之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老子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大约于前471年(周元王五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
4、老子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另外,老子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儒教创史人孔子,被列入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之中。
《老子》简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音dan第一声),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