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结局
张良,刘邦群臣中少数善终的人之一。在刘邦得西汉大业之后,张良被封留侯,但却不再上朝理政,乐得个人的悠闲自在。正是因为如此,刘邦与吕后在清理汉朝老臣的时候,张良才得以幸免。
刘邦时期,以及吕后时期,张良都不怎么过问政事,在朝中便少有敌人。张良“辟谷修仙”,远离人间烟火,为自己换来了一段清静自然的人生,也得以善终。因此,张良的结局,还是真的不错。
功成身退
张良,作为一代名士,其谋略之才,无人出其右。刘邦曾在一次宴会上,毫不掩饰自己的夸赞之语,说张良是“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旷世的奇才大家。
张良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夺得天下,可谓汉朝的一代功臣。然而,充满高超智慧的张良,待大功告成之后,及时功成身退。因而,也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
刘邦及刘氏族人,对待张良也是不薄,对这样一位开国功臣,该给的荣誉全部都给了。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世人尊称张良为谋圣。
细看张良的结局,再拿来与其同时期的韩信、彭越等人相比,自然就可以领会张良的谋意之深了。韩信与彭越等人,功成之后,却不知进退。韩信竟然还有了谋反的念头,彭越等人也是不自思量自己的处境,结果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说到张良的智慧,还是要提一提刘邦当年封候的故事。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而对张良来说,自己从一个落魄的韩国公子,能追随刘邦成就大业,灭掉了秦国,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因此,张良辞封的理由,也就可以理解了: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助刘盈保太子之位
张良归隐多年,过着悠闲的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有时候也只是“人在深山,名在朝堂”,很多事情身不由己。
当刘邦欲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时,吕后出面求助于张良,张良献策让刘盈去请商山四皓,最终才算是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或者,是出于对张良的感激之情,吕后对张良也是十分关照。张良修仙,于是不食五谷,导引轻身。恰逢高祖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于是强迫他饮食,说道:“人生活了一辈子,正如白驹过隙,何必自寻烦恼到达如此地步!”。
留侯执拗不过,勉强听太后的吩咐,进饮食。八年之后,也就去世了,死后追称文成侯。
张良的结局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张良的卒年,《史记》记为高后二年,《汉书》记为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此处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