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约翰·拉贝是谁
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1908年他以商人的身份于来到中国,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德国纳粹党驻中国南京分部的副部长。1937年,中国南京沦陷,小日本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数中国人被屠杀,这时候约翰·拉贝挺身而出,他以纳粹德国人的身份,在住所救下了600多中国人,之后又建立25个难民收容所,一共救下25万中国人!
二、德国人约翰·拉贝简历
1、出生德国
1882年11月23日,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他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所以只念到初中,就出去做了学徒。后来,因为老板的推荐,拉贝去了一家在非洲莫桑比克的英国公司,在那里,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1908年,26岁的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一名雇员来到中国。
2、中国生活
在中国,约翰·拉贝去过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因为长期在中国经商的关系,他可以说是一个“中国通”。而在这时候,拉贝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德国纳粹党驻中国南京分部的副部长。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约翰·拉贝在南京的家,这是一幢带院子的独立小楼,也是德国纳粹党驻中国南京分部的办公地。
3、南京大屠杀爆发
1937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陷落,同时南京大屠杀也在此时爆发:日本的领兵人松井石根和长谷寿夫,他们占领南京后,下命令“杀光、抢光、烧光”,命令下去后经过了40天之后,日本军人在南京及附近区域展开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活动,30余万中国人被屠杀。
4、拯救中国人
约翰·拉贝先生亲眼目睹了这场大屠杀,他心里痛心无比,觉得不能一直束手无策,于是他制作了一面德国的国旗挂在了自己的院内,开始收容被侵害的百姓,直到广州路小粉桥1号大院再也装不下去,此时院子已满满装了600个中国百姓。之后,约翰·拉贝先生并没有因此停下拯救的工作,他利用职权,警告日本人的同时,也建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拯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
三、约翰·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这个时期一直坚持写日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也就是有名的《拉贝日记》(1997年出版,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他也被人称为“中国的辛德勒”(奥斯卡·辛德勒,德国纳粹党成员,利用身份拯救1000多犹太人)。二战后,约翰·拉贝因纳粹党员身份被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1950年1月5日在德国因中风去世。
约翰拉贝最后是怎么死的
患中风去世。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南京人民为他募捐了几千美元让他安度晚年,为他寄赠食物,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扩展资料:
拉贝轶事典故
保护难民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其中“西门子”难民收容所为拉贝租住的院子。
“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
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
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
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开始,难民们都不知道他是拉贝,都称他爱得培先生,他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保护了25万难民,供他们吃喝住。
他对妇女儿童非常关爱,对敌人却相反。 一次,难民区围墙翻进一个身配刺刀的日本兵,难民们大惊,急忙呼喊拉贝,拉贝急忙赶来,对日本兵大加斥责,日本兵连连认错,准备从大门出去,拉贝命令他重新翻围墙出去。难民们得到他的关怀,还经常得到食物 ;孩子们常常得到礼品。
揭露暴行
拉贝1938年1月16日在日本大使馆便宴上的发言中说:“由于我们委员会的绝大多数委员以前一直在这儿从事传教工作,他们一开始就把战争期间不离开自己的中国朋友视为自己基督徒的责任……这就是促使我们这些外国人坚持留在这里,试图帮助遭受苦难的中国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