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

时间:2023-07-22 01:57:55编辑:奇闻君

北京东边有个叫“八里桥”的地方,现在这里是京东交通要道,整天车水马龙,而在154年前,这里有过一场惨烈的大战,史称“通州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同西方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野战。当时,中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以三万大军对阵六千敌人,结果却是全军覆没,而英法联军损失甚少——中国历史记载为英法联军死伤千余人。正是因为八里桥之战的这场失败,才有京城的沦陷与火烧圆明园的千年遗恨。后人常说:这场战役,是西方“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的典型案例,但如果仔细解剖这一战役,清军惨败,跟武器落后有关,但不只是因为武器落后……

这不是战争,而是屠杀

史载:1860年9月21日上午7时,八里桥之役打响,当时对阵情况为:清军由名将僧格林沁总指挥,部队由绿营兵与蒙古骑兵组成,共三万人。英法联军约三千人,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攻击。东路为雅曼指挥的法军第1旅;西路为格兰特直接指挥的英军;南路为科林诺指挥的法军第2旅,担负主攻八里桥的任务。由于此次作战以法军为主,故由孟托班担任总指挥。

英法联军先进攻,僧格林沁令所有步兵均隐蔽在灌木林中和战壕里,待机杀敌;马队则率先进攻,向联军的左翼到右翼的宽大正面实施反冲锋。战斗打响后,清军马队立即冲向前去。他们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敌。用长矛和弓箭迎击敌人,企图冲乱和割裂敌人的战斗队形。一部分骑兵冲至离敌人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但是清军的大刀长矛毕竟敌不过拥有洋枪洋炮的英法军队,八里桥的石栏板被炸得粉碎,许多石狮子也被炸毁,桥面上堆满了清军的尸体。八里桥失守了,3万将士全部殉国。

蒙古骑兵的“悲歌”

1860年,经历过拿破仑战争考验的英法联军,已形成强大的近代战争能力,兵员是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装备的是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使用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术,将火器威力发挥到当时之极致。相形之下,清军的武器就要落后一些。

据史家考证,1860年左右,与英军相比,清军火炮在样式及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上——一是铁质差,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冶炼技术改观,铁质大为提高,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了良好的原料。清朝的冶炼技术落后,炉温低,铁水无法提纯,含杂质多,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气孔气泡多,开炮时很容易炸裂,自伤射手。清军当时为防炮管炸裂,不断加厚,清军拥有不少巨炮,非常笨重,但威力反而不如西方小炮。其二,清军铸炮工艺落后。英国此时在铸造上已采用铁模等工艺,并使用镗床对炮膛内部切削加工,使之更为光洁。清朝此时仍使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又未对炮膛进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弹射出后,弹道紊乱,降低了射击精度。英方此时因科学的进步,对火药燃烧、弹道、初速度等方面已进行研究,火炮的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比较合理。此外,清军火炮的炮架(炮车)和瞄准具以及炮弹等,跟英军火炮都相形见绌。

由于制作工艺落后,再加上官员偷工减料、官员中饱私囊,使得清军火器质量极差。因此我们看到,在两次鸦片战争的炮战中,清军岸炮对西方舰炮,硝烟过后,敌军无一艘战舰被击沉,而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

火炮不行,清军当时的火枪也不行。当时清军军用枪主要是火绳枪,枪管薄厚不均,枪膛宽窄不一。膛宽则弹出无力,飞行不远;管薄则易膛炸,自伤射手。所以清军兵丁往往不愿使用。在火器上已先天不足,再加上僧格林沁过于迷信蒙古骑兵的威力——当年,这可是一支纵横欧亚的无敌大军——因此,八里桥之战,成为蒙古骑兵一曲悲歌,已不可避免。

从火器退步到冷兵器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历史总是让人感慨。

如果按照中国兵器历史正常演进,八里桥之役或许是另外一种结果。宋朝时期开始大规模使用火枪火器,清朝之前的明朝,是火器大发展年代,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火器成为了明军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军的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等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中国还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

清军入关前,饱尝了明军红衣大炮的威力,相传努尔哈赤便是被明军火炮击伤、不治身亡。清初也高度重视火器的运用,用缴获的红衣大炮攻打了潼关、扬州、广州等城池。康熙年间,火器技术也曾经得到较大的发展,康熙亲自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学习,下令制造了数千门火炮,建成了一只比较有规模的火炮部队,神威无敌大将军、金龙炮、制胜将军、威远将军就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几种火炮。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此后清朝火器研发不仅固步自封,而且逐渐退化。史载:乾隆时期大将军福康安在看了英军新式火枪练军后表示不屑一顾,从明军到清军,武器由火器再次转变为冷兵器,这是中国历史完完全全的倒退。待到鸦片战争爆发,满清统治者才如梦方醒。

清廷经常干傻事

但是武器远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否则,1895年已经装备了先进武器的清军,就不会有甲午之惨败。现在剖析八里桥一役,除了武器,还有更多让人叹息之处,例如当时咸丰皇帝的犹豫不决,又如当时清廷对英法联军借谈判来拖延的计谋屡屡犯下低级错误。

八里桥之役前,曾有1859年大沽口之战。当时,英法舰队由上海北上,无视中国军队劝阻,闯入中国军队设防的大沽口防区。僧格林沁恨得咬牙切齿之余,“玩”了英法联军一把,让后者误以为大沽口不设防,于是英法联军大规模地登陆,没想到,刚上岸,僧格林沁即令放炮,英法联军死伤颇重,狼狈退去。这一仗应该说赢得侥幸,但清廷上下,弹冠相庆,错判了形势,又摆出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来,与英法两国谈判代表协商时,大清国坚持必须向皇帝行跪拜礼,坚持不跪拜,就谈判破裂。人家不干,僧格林沁又做了件很猛的事——直接将人家的39人谈判使节给扣留了,送进了刑部大狱。史载:当时,僧格林沁每骂一句,侍卫亲兵就重重敲一次英方代表巴夏礼的脑袋以示强调;另一个代表洛基干脆被清兵抓着头发和胡须在僧格林沁的马肚子下不断磕头。在押运途中,这些洋鬼子身上的金纽扣、金笔、怀表之类物品也被清兵们管制没收——清廷大员,何等蔑视当时的国际规则。

清廷经常干这傻事。1900年,慈禧太后勇敢地向世界多国宣战,其原因很复杂,或说是西方列强催促她“归政”光绪;或说受义和团压力。也有说,她是受了裕禄关于天津大沽口战斗的假捷报而受到鼓舞,被虚假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当天就发布了宣战诏书。还有一说,慈禧是相信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牛皮,故而宣战……

无论是站在今天圆明园的废墟前,或者八里桥的古战场上,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受到历史是如此的沉重。“落后,就会挨打”,何尝不是历史给中国人的感悟与智慧?

上一篇:秦齐

下一篇:法国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