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是谁?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黄巢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农民起义军领导人之一,唐朝末年爆发的黄巢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
从黄巢起义军作战的地域来看,黄巢起义的规模远远超过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大概仅次于元末的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最显著的历史之最是,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运动战,和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等起义限制在几个省份不同,黄巢率领的军队是真的把长城以内、大江南北几乎打了个对穿。
不管黄巢是因战略需要主动为之,还是因被官军围剿而被迫为之,他搞出的运动战最终还是拖垮了唐朝,当然,黄巢的运动战是不以建立根据地为基础的,沿途也做了许多残暴的事情,所以,他的根基不那么牢靠,最后的败亡也是自然的。
黄巢总归是历史名人,即使是失败的历史名人,可他到底是把曾经强横的唐朝给灭了,因此,对他的研究必不可少。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黄巢出身的争论,主要的争论是,黄巢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个苦哈哈的农民?还是比较公认的有钱的私盐贩子?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关于唐末的历史,就正史而言,大多只能参考《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主流史书,这几本史书中对黄巢的出身介绍大同小异。
《旧唐书》介绍黄巢是“本以贩盐为事”。《新唐书》介绍黄巢是“世鬻盐,富于赀”,《资治通鉴》介绍黄巢是“巢与仙芝以贩私盐为事”,基本上都说黄巢是私盐贩子。
但在《旧唐书·黄巢传》的最后论述中,史官还评论过,黄巢是“亹茸微人,萑蒲贱类”,这句话的意思是讲,黄巢其实就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乡巴佬,连蒲草都不如。
这句话和唐末名将高骈委托名士崔致远所做的《檄黄巢书》中讲黄巢是个种地的乡巴佬的描述“出自间阎之末,起于垅亩之间”差不多,故而,有很多人以此认为,黄巢本是个苦哈哈的农民,争论也由此而来。
其实,史书关于黄巢出身的介绍,和檄文评论他是个乡巴佬的描述并不冲突,不管黄巢或黄家是略有家资的私盐贩子、地方豪强,还是种地的农户,在当时的权贵眼中,如高骈、崔致远这样世家大族出身之人的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乡巴佬。
关于黄巢,有这么一则故事,是记载在宋朝人张端义所著的《贵耳集》中,说的是黄巢五岁时,他的父亲和祖父对菊花诗,父、祖还在思考时,侍奉在一旁的黄巢却做出了好诗一首,即那首著名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如果这则故事为真,那黄巢家还真不会是普通的农民,显然,包括黄巢在内,黄家三代人都是识字的,还能写诗作文,在现代,会识字写作文算什么?几乎人人都会,可在隋唐时期,就不一般了。
这起码能说明,黄巢家至少从他祖父起,就家底殷实,能请得起先生教学,不用担心吃不饱饭等农民需要考虑的生存问题,黄巢本人自幼就开始学习知识,也有足够的条件接受普通乡巴佬无法接触到的文化教育。
以此为证的话,《新唐书》中讲的“世鬻盐,富于赀”是最接近事实的,也就是黄家最少从黄巢祖父起,就参与贩私盐,还是组织者,收获了不菲的家财,勉强算是个地方小豪强。
当然,黄家肯定是受到过权贵们的压榨,发家之路上,艰辛重重。他们家就是纯粹的私盐贩子,不像《水浒》中的宋江,好歹是个吏,多少有那么点权力,黄家只有钱,没有权,为保住家产,需要努力上进,或变成权贵,或推翻权贵。
如果和曾经造反的前辈们相比,黄家就好比隋末时期的单雄信、李勣等人的家族一样,有财富,无地位,被真正的权贵们看不起,时刻想着摆脱土鳖或乡巴佬的身份,想着能步入权贵阶层,有机会就造反求上进。
所以,黄巢从小就被黄家刻意培养,试图让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有了官身,或许就有机会成为权贵,即使当官后,黄家继续贩私盐,都能少交点保护费。可惜,黄巢后来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
唐朝时的科举跟宋朝以后,比较公平的的考试不太一样,是由权贵们把持着中试人选,才华如李白、杜甫都搞不定科举,何况黄巢,也因此,让黄巢气愤异常,做出了《不第后赋菊》这首负气之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考不中科举,黄家和黄巢迫切想迈向权贵家族的路断绝,黄巢只能回去继承家业,这个时候的黄巢,才变成了私盐贩子,此前,可以称为读书人。
综上所述,黄巢出身于私盐贩子家庭,黄家是想摆脱这个身份的,但没有门路,只能培养家中子弟,寄望于科举,黄巢在对科举绝望之前,应该没有怎么参与贩私盐,一心一意读书,只不过,被当时并不公平的科举拦在官场门外。
回家贩盐的黄巢保留着心中的不满和上进之心,做私盐贩子的本就胆大,在同行王仙芝率先举起义旗后,黄巢毫不犹豫地参与了进来,把融入权贵的心思改变成了推翻权贵,取而代之的目标,一代枭雄自此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