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宣传原因,大多数人只知道,德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出很多导弹武器。想当然的以为德国二战科技水平天下第一。美国不过是战后得到德国专家才开始发展导弹武器的。其实,美国在二战的导弹武器远远超过德国。只不过,美国使用当时普通武器已经可以完全压制对方了,根本不需要将未完善的武器大张旗鼓的投入战场。到处宣传借以鼓舞士气。
1944年服役的Azon 青松是美军第一种精确制导武器,但是只是采用陀螺仪制导,命中率对于现在来讲并不高,但是在当时已经超过传统炸弹甚多。这种武器在1945年的欧洲和印度美军航空队都有过实战部署。
1941年,RCA(美国无线电公司)提出一个新的雷达制导反舰项目,同早期的动物炸弹项目来说有巨大进步。和同期陆军的AZON相比更轻。蝙蝠炸弹采用 AZON的制导系统与鹈鹕雷达系统(Pelican active radar system),奔迪克斯航空提供的自动驾驶系统(Bendix Aviation),海军军械局与麻省理工负责整体研发。
蝙蝠制导炸弹的反舰版本SWOD Mark 9 Modification 0,Special Weapons Ordnance Device。曾于1945年婆罗洲被部署在PBY4上的2颗蝙蝠炸弹精准的于7600米高空准确的击沉日本海防舰粟国号而声名大振。
2001年,蝙蝠炸弹过改造翻新,现阵列与NIST的博物馆。
GT-1在1943年研制成功,由MK-13航空鱼雷改装。可以在3000米高度投放,最大射程高达40公里,由一个爆炸螺栓固定,由B-25或者B-17投放,在水中按照预设模式沿着圆形或锯齿形路径自动寻找目标,可于视距外投放。
在1945对鹿儿岛的一次攻击中远距离发射7枚,其中3枚命中。击沉大型航母一艘,轻航母一艘与一艘轻巡洋舰。战后由于新型武器发展于47年退役。
JB-2是战时美军对于V-1飞弹的逆向工程。早在1942年,美国就听说了德军关于秘密武器的研制,于是陆军急切的需要同类型产品。并派间谍于shipeimingde附近的森林中观察,拍下照片与测量飞行数据。在获得大量照片与飞行数据之后逆向研制了JB-2。
美国逆向工程的V-1嗡嗡飞弹由于得不到完整数据所以与德国的V-1飞弹略有不同,翼展只有2.5英尺,长度小了0.61米,才用通用GE B1发动机。可由B-17型轰炸机发射。
1944 年1月由MX-570项目发展而来,承包商休斯在NACA的协助下研发出空空导弹。采用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三个操控翼面,半主动雷电引导战斗部与进炸引信触发,由A-26入侵者携带。46年初停产,被AAM-A-1和AAM-A-2/F-98/GAR-1 取代。小规模投入实战测试,但具体性能产量实战记录不明。
根据MX-607项目发展而来,采用福特冲压发动机,由电视无线电制导。概念与GB-4类似,采用AN/AXT-2接收机把图像传送CRT显示器上由接收员进行无线电操纵,1945年8月战争结束之后停产。速度716公里每小时,射程120公里,装药900公斤。
VB- 6是一种红外制导炸弹,由于之前的VB炸弹只能在高能见度的环境下使用,所以国防委员会特意研制了此型炸弹。由于是红外制导,相当于在黑夜中像猫一样可以看到一扇亮光所以取名为菲利克斯。不同于当时的遥控制导虽然属于发射后不用管武器,但炸弹尾部还是有一个追踪器发出火光来检测弹道。战斗部为一颗AN- M65 1000磅常规炸弹,1945年8月之前生产力300发。
早在1933年,美国就设想利用当时的技术研制出一种空空导弹,但有碍于当时航空技术的不成熟,所以只好做罢。43年随着火箭与制导技术的发展,征求研发一种新型空空导弹,要求重量不得高于300公斤,采用西屋公司的涡喷发动机速度不得低于820公里每小时。马丁公司中标
1944年在原来的导弹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三种方案,分别是abc。其中a代表火箭发动机,b代表涡喷发动机,c代表脉动喷气发动机。同时采用雷达,电视,热跟踪三种模式制导。末端采用高爆炸药战斗部与进炸引信。雷电和热跟踪用于在能见度不好的时候或者夜间制导。
由于导弹本身太重,外加当时的制导技术不成熟,所以只是小规模进行了实战测试。实战结果表明对于此型导弹是完全失败的。电视制导CRT图像过于模糊,本身也不利于用了制作空空导弹所以即使今天也没人用电视制导来制作空空导弹了,热跟踪受到环境影响太大。
战后美国把此型导弹重新归类并编号为KA2N-1 -KU2N-1 -CTV-4 -CTV-N-4 -与KA3N-1 -KU3N-1 -CTV-6 -CTV-N-6 -,并最终发展为CTV-N系列地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