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纳芙蒂蒂与阿肯那顿法老王两人携手进行重大的宗教及文化改革。他们最背离传统的一点在于他们摒弃了埃及自古以来的神祇,并全心供奉太阳神阿顿。
阿肯那顿在位后第15年,法老王夫妇两人将皇居从底比斯迁移至阿克特阿顿(阿克特阿顿),意即阿顿神荣光之地,但以其阿拉伯文名阿玛纳更为人熟知。就算在传统上为阿蒙神信仰中心的卡纳克,也纷纷建筑新的庙宇来崇敬太阳神。
这些庙宇里装饰有许多纳芙蒂蒂的肖像,而由于她也是君主,因此她另外有一个皇室封号纳芙纳芙鲁阿顿(Neferneferuaton),意思是阿顿神完美无瑕。
纳芙蒂蒂是埃及有史以来在寺庙里与纪念碑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皇后,堪称空前绝后。这位美貌的皇后很有可能甚至位居大祭司一职,而传统上此职位是仅有法老王能够担任的。
然而于阿肯那顿在位的末年,纳芙蒂蒂却从图画与浮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六名女儿中的梅莉特阿顿(Meritaton)和安海森帕阿顿(Ankhesenpaaton)。
半身塑像
发现
纳芙蒂蒂半身塑像是德国的埃及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博哈特1912年在埃及的阿马纳发现的。埃及尚属英法殖民地,英、法两国有许多考古专家在埃及寻宝,德国人自然也不甘落后。在柏林地产商詹姆斯·西蒙的赞助下,博哈特加入了寻宝的行列。西蒙每年付给博哈特3万帝国马克,交换条件是所有发现的宝物归其所有。在阿马纳的一处土建筑废墟下,博哈特发现了这件塑像。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挖出这件彩色塑像时,就拥有了埃及最生动的艺术品,这件东西几乎完好,只是耳朵碰掉了一点,另外左眼有些缺损。”
这件塑像是何时、何人制作的已无法考证,只知道其塑造的是古埃及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70年至约公元前1308年)法老埃赫纳吞的妻子纳芙蒂蒂,纳芙蒂蒂在古埃及语中是“美丽来临”的意思。这座埃及王后的塑像高47厘米,重约20公斤,没有使用任何有机材料,因此破损程度很小。人物右眼瞳孔镶嵌的是黑色天然水晶,眼白是白垩岩石,眼眶用蜂蜡密封。整座塑像由灰、黄、绿、黑、白和肤色六种色彩构成,博哈特在日记中描述道:“色彩应用非常超前,简直无法形容,所有的用词都显得多余。”
博哈特将这件塑像带到了开罗,并设法获得当时开罗博物馆馆长伽斯东·马斯佩罗的允许,于1913年将塑像运到德国,保存在詹姆斯·西蒙的别墅里。1920年7月,西蒙将宝物献给了新建成的普鲁士皇家艺术博物馆,放在博物馆的埃及馆内。二战期间,这件宝物被存放在法兰克福的帝国银行的保险柜中;1941年又被转移到靠近柏林动物园的一个地堡中;1945年4月再次被转移到图林根州梅克斯的一个地下盐矿洞里,直至1945年6月又回到帝国银行。
二战后,美军在德国威斯巴登建立了一个艺术博物馆,纳芙蒂蒂塑像被纳入了这个博物馆,当时的馆长瓦尔特·法马阻止了美军把这件塑像弄到美国去的企图,此后直至1956年,塑像一直被保存在威斯巴登的州立博物馆。1956年6月,塑像被重新送到了柏林,先是存放在西柏林的达兰姆画廊,后又放在西柏林夏洛滕堡的埃及博物馆内。两德统一后,2005年8月,塑像被放在柏林老博物馆内。随着2009年10月16日柏林博物馆岛内新馆完成修缮和对公众开放,颠沛流离了多年的纳芙蒂蒂塑像终于回到了其在德国最初存放的地方,并成为柏林所有艺术品中的镇馆之宝,估价约3.9亿美元。
归还
纳芙蒂蒂塑像1924年首次在柏林新博物馆展出时,埃及就提出归还要求,开罗埃及博物馆的馆长皮埃尔·莱卡,也就是马斯佩罗的继任者,要求德国立即归还塑像。莱卡没有质疑文物流失的合法性,而是要求德国从道义上也应归还流失的埃及文物。当时的德国文教部开始同意归还,后来迫于德国舆论的压力又拒绝了。1933年,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又向德国提出归还塑像要求,当时德国正是纳粹当政,希特勒坚决反对归还塑像,称“永远不会交还王后头像,这是艺术品、珍宝,真正的宝贝”。二战结束后,埃及也多次提出归还塑像要求,但德国一直装聋作哑,拒绝回应。
2007年,埃及提出向德国借纳芙蒂蒂塑像展览的要求,埃及文物局局长扎西·哈瓦斯请求德国,哪怕只借3个月,用以庆祝埃及新博物馆的建成。对此,德国方面还是不同意。12月21日,哈瓦斯以埃及文物局的名义正式向德国提出归还塑像,并称当年德国考古专家博哈特是以非法手段骗取了文物的出境许可,因此,德国必须归还本属于埃及的文物。柏林新博物馆埃及馆的馆长弗里德利克·塞耶芙里德则表示:“德方的立场是明确无误的,头像是普鲁士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德国联邦文化国务秘书本特·瑙曼的发言人也表示,不存在谈判归还的问题,就是借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