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涉及30多个国家,殃及15亿人口,伤亡人数达3000万,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大灾难。那些王朝的掌舵者们发动大战,并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相互厮杀,却无法真正驾驭大战;能一念之间决定很多人的生死,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奥皇,为复仇拉开大战帷幕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偕妻子索菲亚巡视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不满20岁的塞尔维亚族青年学生加弗里洛·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也被视为一战导火索。
事实上,对照当时的欧洲格局不难看出,一战爆发早已势在必行,“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借口而已。至20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实际已形成了德奥意(意大利后转变立场,加入协约国阵营)三国同盟及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敌对联盟。每当发生重大争端,两大联盟的成员国无论愿意与否,都会卷入其中。
欧洲一些小国则摇摆于这两大势力之间,伺机谋求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东欧国家,更希望借助大国力量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立。当时,塞尔维亚已经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同样拥有大量塞族人口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这被塞尔维亚视为屈辱。于是,在得知奥地利皇储夫妇即将巡视萨拉热窝后,一些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始酝酿刺杀。刺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属于一个激进的秘密团体“青年波斯尼亚人”。
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从小就被刻意培养成一名军人,他于1867年一手创建了奥匈帝国。他和皇后伊丽莎白(即著名的茜茜公主)起初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但命运弄人,他的家族悲剧不断:大弟弟被人在南美枪杀;妻子在日内瓦湖畔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用锥子刺死;唯一的儿子、皇太子鲁道夫31岁便殉情而死,他只好立三弟的长子斐迪南为新皇储。没想到,斐迪南夫妇又被刺杀。巨大的打击之下,84岁高龄的弗兰茨·约瑟夫决心立即对塞尔维亚进行报复。
弗兰茨·约瑟夫深知,在这一问题上得到德国支持的重要性。在得知德皇威廉二世力挺奥匈帝国后,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其中提出的要求,是“稍有民族意识和尊严的国家根本不能接受的”。塞尔维亚得到了俄国的暗中支持,断然拒绝了这份通牒。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正式拉开序幕。很快,协约国阵营的俄法英三国以及同盟国阵营的德国也纷纷宣布参战,战火蔓延至整个欧洲,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发动的报复性战争,最终使数千万人倒在血海中。虽然战争后期他心生悔意,希望战争能就此停止,却已经无能为力。就在大战正酣的1916年,他悄然去世,侄孙卡尔一世接替了他的皇位。战败后,奥匈帝国解体。
德皇,被战火颠覆宝座
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经济发展迅猛,实力大增。这让当时很多大国惊羡不已。世纪之交,不仅是皇帝,整个德国社会都在做着“世界霸权梦”。德皇威廉二世身边的重臣心腹很多都是军国主义分子,怂恿他把国家带入战争的泥潭。“萨拉热窝事件”后,威廉二世认为德国称霸的机会来了。他先是挑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当得知俄国为了保护塞尔维亚实行局部动员后,于1914年8月1日对俄宣战,3日对法宣战。
然而,德军攻入法国后没多久,法军就在马恩河战役中成功阻滞了他们的进攻。1914年圣诞节,在从瑞士到英吉利海峡的漫长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工兵蜷曲在阴冷、泥泞的战壕中对峙,这种“战壕战”一打就是4年。结果,战线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双方战线的后方多出了几百万个刻着战死者姓名的十字架。
另一个更大的困难是两线作战的窘迫。尽管德军在西线对法国和在东线对俄国的作战样式并不相同,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耗战,德国无论从军备还是国民经济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
1916和1917年的两件事,彻底打残了威廉二世。首先是英德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给英国舰队造成了一定损失,但英国舰队最终成功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德国港口。用重金打造并被寄予厚望的德国舰队从此几乎毫无作为,只能倚重潜艇战打击对手。其次是美国参加对德作战,彻底扭转了大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美国舰队与英国舰队联合作战,对德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海上封锁。
厌战情绪和供给不足使人们对“伟大的君主”与“该死的战争”心生怨恨,德国国内士气明显下降。1918年下半年,军事的失败态势已经明朗,社会的全面崩溃一触即发。1918年11月初,基尔港的水兵率先起义,与当地工人一起控制全城,德国十一月革命就此爆发,革命之火在全国迅速蔓延。11月9日,社会革命党首领菲利普·谢德曼在下议院阳台上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这是德国资产阶级“改朝换代”的明确宣示。
革命的突然爆发,让正在比利时斯帕德军总部的威廉二世不知所措。但他仍然心存幻想,觉得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称号,普鲁士国王的身份或许仍能保留。但人们普遍认为,德军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停战,根源还在皇帝身上。统治集团内部也看清楚了:皇帝如不退位,社会革命就不可避免。就在谢德曼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的同一天,德国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突然宣布同时废除威廉二世的两个封号。威廉二世寄希望于军队中“保皇派”的支持,却遇到“冷脸”,他只好退位。
他打算去荷兰,那里当政的威廉明娜女王是他的亲戚。11月10日,一列只有两节车厢的火车载着落魄的威廉二世及其家眷朝荷兰边境驶去。此后,威廉二世一直生活在荷兰,避过了战胜国对他的引渡,还娶了一个小他28岁的妻子。1941年,他因脑血栓病逝。
俄皇,失去的不仅仅是皇冠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4年接替病逝的父亲成为罗曼诺夫王朝新一代沙皇,时年26岁。次年,他和远房表妹、德意志帝国黑森和莱茵大公国的维多利亚·路易丝·阿特丽丝公主举行婚礼,而这位德国公主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宠爱的外孙女。
尼古拉二世并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气质和足够的治国理政经验。他对亲近的朋友吐露心声:“我从未想过要当沙皇,对此毫无兴趣,对政府的事也一窍不通,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大臣们对话。”
1904年,俄国社会矛盾日益深重,尼古拉二世决意以一场“胜利的小型战争”提振王朝威望。他选择已完成维新的日本作为对手,却收获了一场耻辱的失败,随之而来的社会反抗浪潮更高了。
1914年,尼古拉二世又一次糊里糊涂地把国家带入了战争,这一次对手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而最主要的敌人是他夫人的表哥德皇威廉二世。
大战开始之后,俄军的弱势很快显现,被德军逼得节节败退。1916年,精明强干的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俄军发动进攻,突破奥匈帝国军队防线550公里,迫使德军紧急抽调大部队驰援。这次进攻本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甚至达到让奥匈帝国弃战求和,从而瓦解同盟国的战略目标。然而,尼古拉二世和总司令部的军官们事先没有一个人相信勃鲁西洛夫能够取得如此战果,全然没有为部队准备足够的后备补给。疲乏的俄军带着20万以上的俘虏,苦苦等待增援和补给。当迟来的俄军补给马车还在泥路上颠簸蹒跚的时候,威廉二世的增援部队已经乘着列车疾驰而至。最终,俄军白白将胜局拱手相让。
两年多的战争让尼古拉二世越来越无能为力,他开始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摆脱困境。于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西伯利亚农民进入了彼得格勒宫廷,这个人就是拉斯普廷。据史料披露,拉斯普廷之所以能接近尼古拉二世,是因为他使了鬼把戏。沙皇唯一的儿子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凝血功能障碍,无外伤也可能自发性出血),拉斯普廷让能接近王子的人把加剧出血的草药掺进他的食物中,等病情重了,拉斯普廷现身宫廷,一面祈求上天“神力”,一面暗中命人停止放草药。结果,王子不治自愈,拉斯普廷也几乎成了尼古拉二世的指导者和精神支柱。
但对拉斯普廷的倚重,不仅没有让尼古拉二世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招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不满。1916年12月,尼古拉二世的几位贵族皇亲密谋刺杀了拉斯普廷。失去这位“上帝旨意传达者”,尼古拉二世更加无心过问朝政。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出现粮食供应危机。示威工人和起义士兵控制了首都,包围了冬宫,逮捕了政府大臣,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机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抛弃沙皇,成立了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自称为临时国家政权,负责组建临时政府。3月16日,国家杜马和临时政府的代表直截了当地要求沙皇退位。尼古拉二世接受了现实,宣布退位,由其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沙皇。但米哈伊尔不想接手这顶毫无价值且已经变得异常危险的王冠,主动放弃了皇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尼古拉二世和家人很快沦为阶下囚,不久,他们被押解到西西伯利亚的小城托博尔斯克。在那里,尼古拉二世听到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
1918年春,有传言说有人正在密谋解救尼古拉二世,这让当地苏维埃政权非常紧张。7月16日夜间,尼古拉二世一家及仆人共11人全部被处死,尸体被焚化。
大战影响下的其他君主
一战中被改变命运的不止德俄皇帝,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德就因好大喜功错估了形势,最终殃及自身。一战爆发后,保加利亚先是待价而沽,后被德意志帝国一方开出的优越条件吸引,在1915年9月,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加入了同盟国阵营。10月14日,费迪南德不顾部分议员和人民的反对,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很快占领塞尔维亚统治下的马其顿,并继续推进到接近希腊的鲁佩尔。
1916年8月,罗马尼亚加入英法俄一方参战。在德国和奥匈帝国支持下,保加利亚向罗马尼亚宣战。然而,保加利亚经济实力薄弱的软肋此时开始暴露出来。同样受到战争压力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对“小兄弟”保加利亚毫不客气地进行经济压榨,并对给其开出的加盟条件开始反悔。这一切让保加利亚继续战争的能力耗尽了。
1918年10月3日,费迪南德在协约国的要求下被迫将皇位让给长子鲍里斯,自己流亡奥地利。28年后,鲍里斯的儿子被废黜,结束了保加利亚的君主制,建立起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英国皇室虽然延续至今,却也或多或少受到一战的影响。当时,由于国民反德情绪高涨,与德国皇室存在密切亲缘关系的英国皇室一度遭到国人的抵制,甚至有传言称国王乔治五世是亲德分子。为了表示与德国划清界限,安抚民心,1917年,乔治五世宣布放弃自己家族的德国姓氏,改为更加英国化的“温莎”,原先拥有德国姓氏的英国贵族也随之纷纷改姓。温莎王朝由此开始。
面对战争,一些国家的皇室选择保持中立,并坚持到最后,如挪威国王哈康七世、荷兰女王威廉明娜。与他们一样希望保持中立的,还有比利时与希腊的皇室,只不过,这种态度到最后都被迫改变。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虽然在战前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却仍于1914年8月3日开始受到德国的大举入侵,阿尔贝一世顽强抵抗,最终以战胜国的身份迎来了一战结束。至于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最终没能抵挡住国内政治势力的高压,在1917年战争接近尾声时加入三国协约阵营,并被迫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
一战后,随着一波波革命浪潮的涌现,欧洲的君权时代走向终结,欧洲皇室也荣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