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是纳粹德国杰出的将领,他对装甲战争理解得非常深刻。早在在进攻西欧的时候,他指挥的装甲师就用欺骗手段,未放一枪穿过马奇诺防线。在北非战场,他更是骁勇悍战,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消灭了相当于自己几倍的英军坦克,把大名鼎鼎的英格兰第七装甲旅杀得几乎全军覆没,旅长也被抓了俘虏(没暴露身份,瞅空子溜了),在他的打击下,英军统帅换得象走马灯似的,连丘吉尔首相都承认他们在北非遇见了一个极其善战的德军将领,英军甚至派出别动队刺杀隆美尔。在德国隆美尔更是传奇人物。但是,隆美尔回到欧洲之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希特勒多次提醒他注意诺曼底方向,他都未加注意,结果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隆美尔也没有象在非洲那样立即予以反击,德军只是一退再退,盟军的进攻绝非没有破绽,但是隆美尔一直没有抓住机会。
回到欧洲,为什么隆美尔辉煌不再呢?
从隆美尔的个性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化的军人,一旦他走进军队,一旦他走上战场,他的心中就没有家庭,没有政治,没有个人私利,在他的心中只有战争。他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盯住了战场上的对手,此时他物我两忘,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分析局势,制定预案,分派任务,关键时候他带队冲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英国那些三心二意的将军们当然不是他的对手。
说隆美尔不擅长战略,笔者觉得不妥。隆美尔曾经上书希特勒要求北非德军攻陷埃及,巴尔干德军南下小亚。如果日本军队再穿过印度,三路法西斯军队就可能会师中东,那样的话就完成了对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包围,也就切断了美国与各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美国生产的武器只能在美洲变成废铜烂铁,而反法西斯前线国家又不得不“赤手空拳”地和法西斯决一死战,法西斯国家就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占据全面优势。这个思路正好打中罗斯福总统把美国变成反法西斯国家大后方的战略最薄弱一环。隆美尔可能也没有想这么远,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思路,形势最有可能向这个方向发展。
隆美尔很可能是在战争实践的基础上感觉到了这个思路,但是希特勒是一个占小便宜的人,他并不具有规划全球的宏伟气魄,所以他没有对苏联进行战略包围,而是向西班牙的公牛似的撞向了苏联。日本人更愚蠢,早在中国泥足深陷了。
从此以后,隆美尔知道德国人必定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他回到欧洲以后,他的新任参谋长斯派达尔是个历史学家,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德国必败的结论,和隆美尔的切身体会不谋而合。斯派达尔告诉他,此时历史不是要求我们怎样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是怎样结束这场战争,隆美尔表示认同,他反思了德国为什么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为什么跟随了希特勒,为什么发动这场残酷的战争。此时,隆美尔心中再也不是战争的多种预案了,再也不是对敌人的深刻分析了,他也不再是一个一心一意打仗的将军了,他要为德国人民找到一条和平的道路,胜利与否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隆美尔在欧洲的指挥事实上有利于盟军的进攻。
隆美尔已经不是当年的隆美尔了,他已经看透了希特勒,希特勒再也欺骗不了他了。
斯派达尔勇敢地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计划,失败后被希特勒杀害。隆美尔也榜上有名,希特勒知道隆美尔已经不可能再为他所用了,鉴于隆美尔的名声,希特勒赐死了他。隆美尔死了,死得光明正大,他曾经为了魔鬼而战,但是他为了和平而死,他死得平静安详,心安理得。
纵观隆美尔的一生,他真正的辉煌时刻恰恰是他回到欧洲的时候,他反思过去,摆脱魔鬼,思考未来,追求和平,这是他一生中最令他自己满意的日子,也是他一生中真正收获正义的时刻。
古今中外象隆美尔这样死于“突发脑溢血”的将军绝非他一个,向所有的隆美尔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