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黄子澄和梅殷,三人都在至关重要的靖难之役中,全程表现得就像是被朱棣给收买了一般,那么这三个傻子里,谁是最坑朱允炆的那一个?
首先,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人究竟做了哪些离谱的事情。
李景隆
李景隆是大明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从小就熟读兵书,人长得也俊,所以深得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器重和喜爱。
然而,像这种金窝子里长大的将二代,只有等到他上了战场之后,才知道他究竟是霍去病般的少年将才,还是赵括式的庸才。
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就给了他上场表现自己的机会,给了专征伐的权力,然而最终还是在郑村坝和白沟河两场战役中,败光了明军的精锐主力。
这两场战斗中,每一次都是李景隆方在兵力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然而每一场都被特别离谱地打败了。
最终证明了,他李景隆根本就不是一个赵括式的庸才,也是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毕竟,赵括起码让杀神白起所率领的军队损失惨重,而李景隆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不仅如此,每一次还丢黑给了对方,越来越多的军资粮草,把朱棣军养得越来越肥。
后来更加令人感到气愤的时候,李景隆还非常没有骨气地,当起了投降派,当朱棣兵临南京城的时候,主动为人家大开城门。这番操作下去,就让后人越来越怀疑,他是被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间谍。
黄子澄
黄子澄是朱允炆身边的亲信大臣,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他的身边,为其将来而出谋划策。
当时他们就已经聊到了,如果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并且造反的时候,那应该怎么办。当时黄子澄所给出的建议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朝廷的军队对于藩王的军队具有绝对优势,直接出兵平叛就行了。
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朱允炆一登基称帝之后,便立即以雷霆手段进行削藩,最终逼得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其实,黄子澄的这些建议无疑是错误的,削藩完全可以,但不能这么急躁,太过急躁且粗暴的话,这会使得朝廷瞬间失去了藩王的拥戴。所以后来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后,才会出现没有一个藩王出兵勤王的尴尬境地。
而且李景隆这个庸才,也是黄子澄极力举荐给朱允炆的,所以南军在战场上的大败,黄子澄这个文臣,也是需要富有一定责任的。
不过,黄子澄比起李景隆来说,比较强的一点,那就是他对于朱允炆是绝对的忠心,在南京城破,大局已定之后,依旧竭力阻止反叛,被捕后又抗词不屈,最终惨被肢解而死。
梅殷
梅殷是明朝初年的外戚,所娶的是朱元璋第二女宁国公主,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在建文初年的时候,他便奉命带领一支大军,驻守在淮安重地,在这里积极部署防御措施,使得朱棣的军队不敢直接从淮安过去,只能取道去围攻南京城。
然而在朱棣真的绕道围攻南京城的时候,他依旧驻守在淮安地区,按兵不动。致使南京城被顺利攻破。
如果当时梅殷带着军队包抄过去,与城中守军内外夹击的话,那么这场靖难之役的胜负还未可知。
可他就是死活不肯出兵,也表现得像是朱棣派过去的卧底似的。
后来,在朱棣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梅殷不幸被两个人贼人推入水中溺死。虽然史书没有明言,但我们可想而知,这两个所谓的贼人很有可能是受到朱棣的委托的。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在这建文三傻中,对于朱棣来说,立功最多的莫过于李景隆了,黄子澄次之,梅殷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