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

时间:2023-07-31 18:51:11编辑:奇闻君

北宋是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显德七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

位于黄河之滨的中原重镇开封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古称有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曾经是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 、后周等朝的都城,后来还成为北宋和金国的都城,这里面,能勉强算得上是大一统王朝的就是北宋。

其实除少部分大一统王朝,比如东汉、武周等朝代曾定都洛阳,其余大一统王朝中,很少有将都城建立在中原地区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在这里建都不仅仅是防御上的不方便,而且地处中原就意味着离四面八方都远,不能照顾到各个时代的核心地区。

北宋在开封建都,面对着强敌辽国只勉强有一道半防线,一道是黄河,这是天然屏障,半道是宋、辽边境的树林和农田网络,北宋在和辽国的边境接壤地区大搞有奖植树造林活动,还鼓励边境居民开垦水稻田,以此来作为抵挡辽国骑兵的半道防线,要是没挡住,就只能在黄河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硬拼了。

北宋又一直欠缺冷兵器时代最具威慑力的野战骑兵部队,和不缺骑兵的辽国在河北平原硬拼的难度绝对是大如天,由此可知北宋建都在开封,面对主要强敌时的极度不自然和害怕,之后的南宋虽然建立的狼狈,可在首都的选择上要比北宋好得多。

南宋的首都最终是定在临安(官方的称呼是行在),宋高宗选择临安作为驻地或许有害怕的一面,觉得尽量离长江远一些更安全,敌人的大军即使强渡长江,他也有足够的缓冲时间逃跑,不过临安本身在面对北方强敌的时候也能从容的布置多道防线。

南宋和金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两淮,这是长江前面的第一道防线,然后才是长江防线,过了长江,从长江边到临安的中间还有大片江南水网,可以布置第三道防线,如果三道防线都阻止不了敌军,从临安还可以轻松地跑到海边撤退,从安全角度来说,南宋的临安远比北宋的开封要好得多。

由上述简单介绍可知,北宋把首都建立在开封绝对是一大败笔,北宋的经济、文化、商业、风俗等都高度发达,几乎是封建王朝可以到达的巅峰,除武力在晚期逐渐衰弱外,唯一的缺陷就是首都所在之地,因为各种原因,朝廷的各种机构一直杵在那,防御纵深完全没有,所以被金国骑兵一冲就完蛋。

北宋在靖康年间的迅速灭亡和首都所在之地脱不开关系,往上追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算得上是有为之君,又是军人出身,以赵匡胤的战略眼光不可能看不出在开封建都的弊端,可为何终他一生,包括后代帝王都没有想过要迁都到更安全的地方去?小编为此总结出五条主要原因并予以分析。

第一:赵匡胤建立北宋时,还没有完成大一统,四面皆敌

北宋刚建立时,只是继承了后周所管辖的地盘,东西南北四处皆敌,此时显然不是考虑首都要不要搬家的问题,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击败所有对手一统天下。开封在中原这个四战之地,防御当然不方便,可从进攻的角度来说,北宋禁军从此地出发,打谁也都方便。

而且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后,因为首先要考虑军事问题,所以也无法挤出足够的财力来搞大迁移,迁都的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大。另外出于新朝稳定的角度,要安抚住定居在开封周围的原后周高官、勋贵、士绅等人士,为了不在内部发生乱子,暂时只能维持原状。

第二:开封的交通方便,便于物质的供应,日常所需和军事后勤都能轻易保障

截止到北宋建立,开封已经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尤其是经过五代时期多个朝代先后的努力经营,开封城内外的蔡河、五丈河、汴河等被疏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运体系,大批物质的运输特别方便,便利性远远超过洛阳、长安等地。

北宋攻占南方后,江淮地区的粮食和物质通过水运能很顺利的大量输送到开封,供应周围的数十万驻军和老百姓日常所需,在古代,粮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开封的运输体系能轻松方便的获取粮食、物质,这是开封最重要的优势。

第三:北宋基本统一南方后,赵匡胤曾考虑过迁都,但被赵光义阻止

赵匡胤曾因政治原因提出过迁都,时间是开宝九年(后改为太平兴国元年),他提出来的理由是为了安全:“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可实际上的原因却是为了消除弟弟赵光义在开封的巨大影响力。

当时的赵匡胤还没有确立继承人,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但因为赵匡胤的不作为,一直没有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影响力远远小于皇叔晋王赵光义,而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多年,整个开封都是他的控制地,并且赵光义在朝中已自成一派,有心争夺皇位。

赵匡胤如果想要传位给儿子,要么就干脆地发动清洗,杀掉亲弟弟赵光义,要么就想办法削弱赵光义的地位和权力,搞大清洗太伤北宋的根本,所以赵匡胤想到的是削弱,先是安排另一个弟弟齐王赵廷美出任开封府尹,然后考虑一劳永逸,迁都避开赵光义掌控之地。

赵光义当然不会干,所以拼命阻止,他反对的理由是江山社稷的稳固“在德不在险”,这个理由当然很可笑,不过也明白地表达出了他的意见,赵匡胤妥协了,或许是赵光义当时的势力已经大到不允许用强硬的态度去对待,或许是赵匡胤不愿意兄弟相残,迁都这事搁置了。

第四:迁都消耗巨大,北宋从中期开始,财政收入日益减少,没钱了

赵匡胤在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后曾表示:“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这话不幸被他言中。 北宋从宋仁宗一朝开始,财政就出现困境,内部要解决的最大矛盾是前面几位皇帝在位时遗留下来的冗员、冗兵、冗费的问题。

因为“三冗”,财政支出增加,可收入却没有增加,简单说,就是朝廷没钱了,迁都不仅仅是搬个家,把人迁过去就行,还有建造新皇宫、新官衙等等事宜,最重要的是开封能方便运输物质,其它地方未必可以,不管迁移到哪,都需要打通交通运输线,方便外部的物质能运送到新首都,这需要花费海量的金钱。

因为没钱盖房修路,所以迁都这种大工程只能放弃,宋仁宗为解决财政危机还搞过“庆历新政”之类的变法,结果失败了,之后的宋神宗继续变法,依旧失败,本来就没钱,西北地区还有西夏骚扰,需要大批军费支出,财政上就更难受了,因此从宋仁宗时期开始,迁都这事提都没有人提了。

第五:北宋的皇帝从赵匡胤开始,都有一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

燕云十六州对于北宋有多重要就不需要仔细阐述了,赵匡胤统一南方后,把从南方各国缴获的大量钱财用来专门设立了一个皇帝私有的“封桩库”,他不是存起来享受,而是准备用作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军费,收复燕云故土,这大概是赵匡胤统一南方后,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了。

不仅仅是赵匡胤,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一直到北宋灭亡时的宋徽宗、宋钦宗等历代皇帝,也都牢记着祖辈传下来的执念,几乎所有的北宋皇帝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己任,不管他是有为之君还是荒诞之君,宋神宗去世时,还特别颁布遗诏“复燕云者王之”。

那么,为了完成这个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高战略,从哪出发最方便?征讨燕云十六州,主力和后援军队要能方便的快速到达战场,另外要保障大量后勤物质的聚集和运送,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也只有四通八达的开封最合适,或许,北宋的皇帝们就是守着这个执念一直死守在开封等待着机会。

综合以上的分析,大概就能得出北宋为何一直守在四战之地开封,而不考虑迁都的原因。刚建国时没有条件迁都,条件稍许成熟后,又因为皇位的争夺被宋太宗赵光义强硬否决,再加上对燕云十六州的渴望,北宋的首都就一直没能迁移到防御度更高的地方去。

上一篇:神威计算机

下一篇:宗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