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历史简介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比较著名的一段时期,自赤壁之战(公元211年)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此时,刘备的谋士的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疆土1、 曹魏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 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2、 蜀汉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3、 东吴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魏蜀吴三国行政区州名范围豫州治所谯(qiáo,安徽亳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兖州治所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徐州治所郯(tán,郯城县西南,后迁下邳),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凉州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所辖今甘东东部雍州原为光武帝刘秀所置,后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凉州分为凉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将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冀州治所鄗(hào)(河北柏乡县北,后迁邺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冀州扬州治所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所辖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荆州治所汉寿(湘常德市东,后迁襄阳),所辖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益州治所雒(luò,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所辖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三国时期政权介绍
蜀汉(221年5月15日[1] —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三国时期政权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在晋朝以前,魏、蜀、吴三国最有魅力的皇帝,依次为:曹操,刘备,孙权。本文要讲述的,就是专指他们三人在朝时的武将排行。 (将三国时期文官、武将依名次列出,并附一句话点评) 一、魏 ppp文官: (1) 司马懿 (公认魏国谋士第一人,活跃在三国后期;早期是一名马夫) (2) 郭嘉 (字奉孝,是曹操初期的第一谋士,可惜早年矢折) (3) 荀pp彧 (为曹操出了汗马功劳,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 (4) 贾pp诩 (早年跟随张绣,后来成为曹操最信赖的谋士) (5) 荀攸 (荀彧之侄,是一名出才的军事家) 猛将: (1) 典韦 (曹操帐下的第一猛将,人称古之恶来) (2) 许pp褚 (功劳最大,裸衣斗马超是其亮点,被称为虎痴) (3) 张辽 (早期跟随吕布,后转投曹操,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文武俱佳的武将,被称为曹五虎将之首) (4) 夏侯渊 (曹氏家族的猛将,是曹操帐下主力军,武艺及带兵打仗出类拔萃) (5) 张颌 (早年跟随袁绍,是后期曹操帐中不可多得的人材) 二、蜀: 文官: (1)诸葛亮 (三国谋士第一人,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发明家) (2)庞统 (字士元,号凤雏;在三国时期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誉) (3)姜维 (有名的孝子,文武双全;是孔明的接班人)
(4)马良 (非常的聪明,荆州人氏,白眉最良) (5)法正 (刘备最言听计从的人,关、张死后,若法正活着,则刘备不会吃陆书生的亏) 猛将: (1)关羽 (自不必说,此人乃武圣也!) (2)张飞 (太猛了,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也) (3)马超 (本人认为比赵云及黄忠厉害,被誉为“绵马超”) (4)赵云 (英俊潇洒、文武双全) (5)黄忠 (老当益壮,一把弓使的十分漂亮) 三、吴: 文官: (1)周喻 (江南的况世奇才,一十二岁即当水军督都) (2)陆逊 (江南的栋梁之材) (3)吕蒙 (将关羽干掉的江南著名谋士,早期只是一名武将) (4)鲁肃 (性格憨厚,是周喻钦定的接班人) (5)诸葛谨 (孔明的兄长,才智不在其弟之下,但生不逢时) 猛将: (1)太史慈 (江南武将第一人) (2)甘宁 (强盗出身,曾被孙权称为: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矣) (3)周泰 (身材酷似泰森,乃东吴一大猛将也) (4)凌统 (凌操之子,原来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后与甘宁成为东吴的顶梁之柱) (5)徐盛 (相貌英俊,江南极少数文武全才之一) 论三国英雄,当首推曹孟德,曹操作为三国超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创一代伟业、开一代文风、解孙子与后世;真一世之雄,超世之杰也。除毛爷爷外,几乎无人可以争锋。 2、次者乃周公瑾。既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有勇有谋,(东坡说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又懂音律,不是说 ”曲有误,周郎顾“吗?好多女子爱呢。有些姑娘就为了博周郎一顾,故意弹错曲子。周瑜为三国无双帅才,诸葛亮努力20余年,统兵之能也没有赶上周瑜。
3、再次即为诸葛孔明,鬼神莫测之智、萧何管仲之能,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名相。然而在三国这样一个血与火的年代里,其带兵作战之能不及曹操与周瑜。是故将其排在第三。 4、司马懿则为三甲之后第一人,此人的各中才能大都学自曹操,曹操不很喜欢他,以致于不听他的话取道汉中攻取四川,以至刘备入川,统一大业推迟,甚是可惜。司马懿的智力可能稍微次于孔明,统帅却过之,但次与孟德、公瑾。 5、刘备,刘备其人经常被认为没有什么才能。其实刘备应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尤其精于权术,不在曹操之下。 6、孙权,正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善于治国,懂得用人,东吴在其治理下,欣欣向荣,为我国经济中新的南移作出了贡献。可惜老年昏庸。 7、陆逊,陆逊是周瑜之后又一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三军统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不输周瑜,只是没有周瑜的雄姿英发,也没有周瑜的人缘。 8、郭嘉,曹操麾下第一谋士,谋略不在孔明之下,助曹操东灭吕布,北消袁绍,功乌丸,定辽东,可谓一代高人。 9、张辽,著名战将。以8000兵马和东吴十数万大军周旋,真奇才也。可惜在那个年代里,曹操还是让夏侯敦当了大将军。 10、袁绍,人们经常会以为失败者就不值一提了,其实袁绍的才能是不能忽视的,袁绍能成为河北之雄,麾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与他的领导能力是分不开的。也是可惜老年不听人言,弄的一败涂地
三国经济发展魏国经济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国经济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但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孔明及法正对治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讨伐东吴败亡,使蜀国面临崩溃边沿,故孔明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吴国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东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 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 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其中一大部份,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 东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三国历史主体三国时代”有两个定义,狭义的三国时代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但狭义的三国时期用于排三国大事年表,或考试。曹操、关羽、庞统、周瑜、吕蒙等不在狭义的三国时代之列。而《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三国时代是广义上的。广义上的三国时代可以理解为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军阀割据刘氏集团、曹氏集团、孙氏集团及与其相关的汉末军阀的集团斗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天下的时代。广义上的三国才是三国文化的研究主体。
1. 魏吴两国政府设置太史这一官职,记载了魏吴两国的历史。蜀国可能未设置史官。2. 在晋朝统一后,史学家陈寿根据魏吴两国史书的记载,根据自己收集的大量资料把这段历史编成《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称《三国志》,这是“三国”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陈寿叙事精练,十分严谨,《三国志》是一部珍贵的信史。3. 南朝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这时有关三国的资料已经很多了。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三国志》的三倍。裴松之把认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来而不评说,认为可靠说明道理。所以后人读《三国志》必读裴注。4. 南朝宋时期上层人事刘义庆作《世说新语》,着重记载魏晋名公士族的言谈轶事。5.隋炀帝时已有曹瞒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水上杂戏。6. 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到,当时已用三国人物作为笑谑的材料。7. 评书的前身叫做说话,在宋朝出现,当时说三分是比较流行的。说三分的艺人挣得应该比别的说话艺人挣得多。8 元朝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三国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同时出现了很多很多有关三国的剧本。9. 元末明初中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家罗贯中在上述史书、杂记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受百姓欢迎的著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出现以来人们对三国文化的研究不断重视,深入。
三国科技发明比诸葛亮技高一筹的发明家-马钧 国外不少发明家如爱迪生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令咱中国人骄傲的发明家马钧,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这个三国时期魏国的发明家,在洛阳生活期间搞了不少发明,可史料中竟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留下来,这实在是遗憾! 马钧虽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却以自己的发明而令人钦佩。当时的文学家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也称赞他“巧思绝世”。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才智非常钦佩,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其实,对诸葛亮的发明,马钧也能看出其不足之处,你说这个马钧是不是技高一筹? 当时,魏、蜀、吴三国经常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使用了一种新发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箭。这种新式武器让魏军大感惊奇,有个魏国士兵捡回连弩让马钧看。马钧仔细观察后认为,这种连弩虽然制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还可以改进,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进得不到魏国承认,马钧只能空抱遗憾。
其实,马钧的遗憾太多了。官渡之战时,曹操使用一种发石车攻击袁绍,这种发石车可以抛出大石块攻击敌人,在当时威力巨大。但这种发石车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较慢、只能单发、不能连续抛石等。只要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块。 聪明的马钧经过一番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发石车——轮转式连续抛石车。这种攻城器械的构造是一个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木轮快速旋转,轮上悬着的石头也跟着一起旋转,等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地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曾经用几十块砖瓦做试验,结果砖瓦被连续抛出数百步远(1步合约1.4米)。
如果使用了这些新式武器,曹军的作战能力定会大大增强。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辞,马钧的发明被别人攻击得一无是处,结果人们都嘲笑他。马钧的朋友、文学家傅玄却很赏识他的才华,就向安乡侯曹羲推荐了他的这一发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绝。傅玄耐心劝导曹羲:“马钧发明的是军队需要的精良兵器,费一点木材,找几个人就能制造出来,何不试验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议,并把情况转告主持军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却没有理睬这件事,马钧的设想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试验一下马钧的发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帮愚蠢的家伙,偏偏这些人又在领导岗位上,你说有什么办法?难怪傅玄感慨万端地说:“马钧的发明创造才能,就是鲁班、墨翟、张衡也比不过,但鲁班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马钧却不能发挥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