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

时间:2023-08-06 23:53:31编辑:奇闻君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大军南下,但刚入宋境,就遭到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辽军攻威虏军(今河北徐水)、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不利;攻北平寨(今河北完县),又受挫。接着,绕道攻保州(今河北清宛县)、定州,仍不克,又东攻瀛州,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辽军死伤万多人。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廷大震,惊慌失措,不少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宰相寇凖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在寇凖的坚持下抵达澶州。寇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形势对宋十分有利。而此时的辽军,孤军深入,本犯兵家大忌,加上主将萧挞凛被宋军击毙,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前进则受阻,背后又有宋军环伺,腹背受敌,进退失据,处境险恶。因此辽急于求和,企图通过谈判得到战场上不可能得到的胜利。宋真宗无视有利的形势,只希望辽军尽快撤走,于是双方开始议和。战役结束。

战役结果

既然双方都有心和解,剩下的事情无非就是讨价还价上的问题了。宋真宗贪图苟安,财大气粗,也不在乎钱,起先契丹派人说要宋朝归还被周世宗夺走的瓦桥关南之地,宋真宗生怕失去合议机会,也怕割地求和,会遭后人唾骂,于是立即派曹利用去议和,并对他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曹利用就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呢?宋真宗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寇凖听到之后,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经过讨价还价,双方约定:

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 万两、绢20 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州又称澶渊,故史称这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历史评价

发生于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战,是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此战双方参战军队多达数十万,结果以订立“澶渊之盟”而结束,从纯军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仍然可说是一次成功的战役。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的条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战争,开启了以后一百多年辽宋和平相处的局面。

历史影响

澶渊之战后,辽一方面由于内部统治不稳,另一方面也感到难以打败宋朝,所以不再举兵南下,宋辽两国的战事基本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此后的100 多年间,宋辽大体上维持着和平状态。

澶渊之战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历史,“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澶渊之盟对宋虽是屈辱的协议,但客观上促成了此后的百年和平,为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条件。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上一篇:九门提督是什么官

下一篇: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