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始皇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万里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利在千秋,但的确也是“罪在当代”。简单来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积极防御
一提到“防御”,我们总认为是被动的。但是《战争论》中却提到了“积极防御”的概念,而秦始皇修建长城也正是一种积极防御。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写到:“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也就是说,秦始皇并不是在匈奴的压制下而被动设防,而是在“卻匈奴七百余里”,取得战略要地的情况下才修建了长城。在建立长城的同时,蒙恬还以长城为据点,多次主动出击匈奴。与丢失燕云十六州而吞重兵在北部边境相比,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性质显然是积极的。
第二、长途奔袭的困难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出征匈奴之时所面临的众多困难,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
1、长途奔袭的首要困难就是军需补给的困难,《史记》记载,汉朝给卫青、霍去病等出征军队输送一石粮食的成本高达一百九十二石!在交通困难又几乎寸草不生的大漠中,能够生存下来就不错了,组织大规模军事作战则难上加难。
2、长途奔袭很可能会无功而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汉朝军队即便是在得到情报的情况下,也常常因迷路无功而返,李广、赵破奴等将军都遇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只要匈奴未对秦朝造成巨大威胁,则不如以防御为主,伺机进攻,而不是不计成本地主动出击。
第三、打下来有用吗
在秦始皇主动出击匈奴之前,不得不考虑如果战胜了会怎么样的问题。在秦始皇之前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中原政权就不断地在和周边的游牧民族相争衡,赵国、燕国等等在长期的与匈奴作战中也基本上确立了合理的双方势力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对彼此都没有太大的好处。
如果秦始皇执意以武力突破了这个由历史经验而建立的势力范围,那么他就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处理这片区域中的匈奴人,把他们的兵器也铸成金人,让他们过上农耕的生活吗?在草原甚至荒漠地区这完全不现实啊!让习惯农耕的中原人迁徙过去,他们也依然是无以为生。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秦始皇可能还有个思想上的包袱——早在大禹分九州之时,就已经有了后世所谓的“华夷之辨”。尤其是在周朝建立之后,名义上归周天子管辖的范围才能算是“天下”,而匈奴活动于荒服之外,根本就不在“天下”的范围内。这种蛮夷居住的荒漠,根本就没有征服的必要。
所以,简单概括秦始皇修长城而不主动出击的原因就是:出击匈奴,成本太大;打胜了也守不住,还不如修建长城,以逸待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