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栏瓦肆

时间:2023-08-17 06:10:22编辑:奇闻君

还不知道:古代人日常生活,有大家想的那么诗情画意吗?一日两餐原因是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古代与现代既有时间上的跨度,也有空间与维度方面的跨越。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延续,那么现代人就是古代人对生命的寄托与希望。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或窥探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原来历史竟然惊人的相似。而差别就在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创造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都要远高于古代社会。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同时,也是种族向更高水平发育的一个重要飞跃。简而言之就是现代社会物质达到了极大丰富,而古代社会物质条件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信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都会认为,古代社会一定是山清水秀、层峦叠嶂,琼林玉树、尺树寸泓的人间仙境。因为在人类尚未发展到工业文明,或者说自然环境并没有受到破坏之时,古代人的生活一定是“幽居舒适如仙境,雅逸休闲近自然”。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得到证实。“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描绘的是古代绍兴江南水乡西村的美景。作为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经典名篇,不仅写出了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同时也抒发出了诗人醉心于自然,享受美好时光的闲适心情。但古代人的生活都如此诗情画意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

古代人生活中的田园乡野情趣

现在社会由于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所以大多数人都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但由于生活节奏相对来说较快,导致很多人都出现了疲于奔命的状态。近年来在很多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呼唤自然的心声,久居城市中的人们都希能够回归自然。

这主要是因为大自然不仅可以让心灵更加宁静,而且也可以有效缓解身心疲劳。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虽然生活便利性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却会给人们留下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怡然自得之感。

一、东晋时期的田园生活

1.古代农民日常生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所以生活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所有人,几乎一直都处于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度日的状态中。王公贵族、士大夫、官僚阶层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生活在当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由于古代社会增长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主要的经济来源几乎都源于土地。全国人口中大概有90%以上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而这种农忙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春夏秋三季,冬天的时候北方人还有“猫冬”习俗。

很多无法读书的小孩,都会帮着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前还要储备过冬柴,在这种前提下古代农民阶层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可以用来休闲。大多数农村妇女都会在油灯下,帮助丈夫或孩子们缝补衣物或缝制新衣服。

而古代农村男子则因为每天都会干农活,所以除了忙乎活计之外晚上都会早早入睡,目的,就是在第二天早晨早起下地干活。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不仅特别乏味而也没有任何趣味性。

2.东晋贵族的休闲生活

但是生活在社会上层的达官贵人们,不仅每天锦衣玉食而且也有闲情逸致。东晋时期由于大多数社会资源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所以他们不仅可以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还会组织很多特别隆重的活动。

比如,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兰亭清溪举办一场,名震古今的“曲水流觞”盛会。参加这次饮酒赋诗唱酬盛会的一共会42人,这其中就包括谢安、孙绰等当时的军政高官。在这次文人雅客的集会中一共作诗三十七首。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就是描写当时“曲水流觞”盛会的经典诗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中,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不仅特别丰富,而且也总会给人留下一种奢侈淫靡之感。

3.陶渊明的田园情结

很多人在阅读古诗的时候,都特别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生活在东晋末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醉心于田园的大文学家。作为古代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不仅创作出了众多田园名篇,而且还将隐逸情怀发挥到极致。

在他创作的《饮酒·其五》一诗中,其实就很清晰的为世人描绘出了,古代田园生活的场景以及情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田园乡野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草庐,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静谧与安然的气氛。为什么如此热爱田园生活呢,主要是因为这位大诗人的心已经融入田园情怀。这其实也是古代田园生活的一个特性,虽然在诗歌中看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但是每天都要生活在田园的古代农民群体,却未必能够感知到这种纵情于山水的情怀。因为古代社会苛捐杂税特别繁重,农民一年到头都要不断忙于农活,但是在秋收之后却只能盈余果腹之食。虽然古代农民生活特别劳累,但是很多人却都会苦中作乐。

古代人“一日两餐”的渊源

现代社会无论南北皆遵循“一日三餐”制,简而言之就是早餐、午餐、晚餐。在南方地区甚至还会出现一日四餐的现象,如果再算上宵夜恐怕就会达到一日五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物质,极大丰富有关系之外还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但是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朝复亡,大约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都遵循着一日两餐。无论是生活比较富足还是相对贫困的人家,都在默默的遵守着这种古老的用餐制度。

一、粮食不足

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一日两餐”难道他们不饿吗?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饮食风俗,主要与当时社会的粮食产量不足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农民阶层这种饮食现象特别普遍。

大家都知道古代社会农民一直都处于被剥削地位,他们虽然没日没夜的耕种农田。但是在秋收时这要将绝大多数粮食交工,土地比较少或者粮食歉收的年头,大多数农民就只能掰着手指算计着吃饭。这其实是古代社会“一日两餐”的基本契机。

2.正餐之外吃零食

虽然在古代社会中上层阶级或富贵人家,也会严格遵守“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但是他们会在正餐之外吃零食,比如,水果、干果、糕点等食物。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一日两餐”,也根本不会有饥饿的感觉。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家庭比较富有的地主阶级,由于每一餐都是大鱼大肉荤腥比较多。而这些食物往往会给身体提供很多热量,所以就算是一天吃两顿饭也会特别扛饿。这其实也是古代人“一日两餐”的原因之一。

古代社会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唐宋两朝被称得上是我国经济发展高峰期,所以在这两个历史阶段曾出现过很多综合性大城市。不仅人口突破了百万大关,而且也出现了很多娱乐场所。唐朝时期沿袭了隋朝“瓦市”,所以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城市居民,在华灯初上之时就会成群结队逛夜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高度发达的夜生活,其实主要与唐朝时期废除宵禁制度息息相关。在唐朝和宋朝之前古代社会一直都实行宵禁制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安全,同时也非常方便统治者管理百姓。

一、宴饮聚会

生活在唐朝时期的王公贵族,相对来说拥有的社会财富较多,所以当时最流行的夜生活就是宴饮聚会。而且会根据身份地位不同,宴饮聚会的形式与规模也会有所差异。换句话说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宴饮聚会的规模就会越大。

唐代诗人祖咏曾创作《宴吴王宅》一诗,他在诗中写道:“吴王承国宠,列第禁城东。 连夜征词客,当春试舞童。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更待西园月,金尊乐未终”。 这首诗不仅描绘出了吴王的宴饮场面,而且也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的纸醉金迷。

关于唐代王公贵族宴饮聚会夜生活的记述,还可以从大诗人李白的《寄王汉阳》,一诗中探索到相关蛛丝马迹。“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锦帐郎官醉,罗衣舞女娇。 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 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

二、勾栏瓦肆

相比较于唐朝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更胜一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朝时期的富商巨贾多如牛毛。笔者猜想这些富商的宴饮聚会,也一定不会比唐朝人逊色。生活在当时社会大城市中的普通居民,其实也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宋朝时勾栏瓦肆不仅规模浩大,而且也形成了节次鳞比的产业化机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在夜幕降临之后,前往勾栏瓦肆寻求刺激或找乐。大街上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男女,不仅可以带勾栏瓦肆中找到乐趣,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的逛夜市。

可以说宋朝时期的夜市绝对不比现代社会差,因为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不仅位列世界前茅,而且很多外国商人也蜂拥而至,在宋朝东京、西京、杭州、成都等地,不仅云集了大量外国商人而且也可以买到外国商品。

结 语

古代社会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历史时期,如果大家对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感兴趣,建议大家平时应该多阅读一些古文古籍,相信一定会找到特别满意的答案。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低,所以古人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现代人相提并论。

即使是一些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也未必有现代人过得舒服惬意。从整体角度来看由于古代社会环境比较优雅,人们吃的食物也都是自然馈赠,所以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田园乡野生活,从这一点来看现代人绝对会望洋兴叹。

笔者认为在分析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时,一定要将其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阶层。毕竟不同朝代、阶层的日常生活也会有一定差异,所以要想更加全面并细致的了解存在生活,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史书和文献。

【参考文献】

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陆运良《还原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元宵节》

曹明明《由小见大——解读古代人类生活之谜》

上一篇:古代自称

下一篇:李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