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368年朱元璋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从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为一代帝王。其实,在这同时,他也从一个青年变成了一位拥有众多子女的父亲。但是,关于朱元璋何以建功立业的历史研究已经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对于他到底是如何做一个父亲的思考,似乎寥若星辰、屈指可数。这是作就本文的一个契机。
朱元璋虽然只有一个马皇后,但是妃嫔众多,随之而来的子女队伍也十分庞大(据吴晗考证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无法一一具详。
因此,本文只得选取与朱元璋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位诸王作为代表,探究家庭生活中的朱元璋是如何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的。同时,进一步思考他的这种父亲观念对于当下的我们,有无借鉴意义。这是作就本文的另一契机。
从最基础的做起
凡天下父母几乎没有不疼爱自己子女的,舐犊情深,本来就天经地义,朱元璋也是如此。鉴于自己小时候遭受的太多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朱元璋首先为诸王做的一件事就是保证诸王的衣、食、住、行问题。关于这一点,《明史》的记载相当详细: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要知道“岁录完石”可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因为,要知道当时李善长作为开国第一功臣的俸禄也不过是4000石,刘基的俸禄才有240石。比较来看,诸王的待遇之丰厚我们可想而知。这里面还写道,诸王的衣服和出行车辆以及官邸规格,仅仅次朱元璋一等,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们的爱护已经到了极点。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进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教育问题了。朱元璋小时候家境清贫,没有资格读书学习,但是他深深地知道知识的力量。因此,自己小时候吃过的亏,等到自己有了条件可不能再让孩子接着吃,于是他就非常重视诸王的教育问题。他曾亲自向儒臣们指出:
有一块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块美玉,一定要有好玉匠才会使它成器。
重视知识品德教育
1358年朱元璋攻下婺州,这是一座深受两百多年的理学思想影响的城市,里面的知识分子众多,其中以“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的老师——宋濂名气最大。
1359年,朱元璋任命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次年又将他请到应天为太子朱标讲授《五经》。在后来的十余年里面太子恭恭敬敬,宋濂也是尽职尽责,据《明史·宋濂传》记载:
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另外,据张宏杰考证,朱元璋还特别重视他们的体验式教育,曾经多次让诸王回凤阳体验生活,忆苦思甜。在诸王就藩之前朱元璋都会命皇太子带他们前往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俾知王业所由兴”。
除了在知识方面,在品德方面朱元璋也未曾忽视,据学者吴晗考证,朱元璋曾选取不少品德端正的人,职务主要是将以往的
帝王之道,礼乐之道,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樯之事,朝夕讲说。
重视身体锻炼和军事训练
另外,以诸子分驻天下要地,以固内外之事,本身就是朱元璋的美好愿望。因此,朱元璋不仅重视他们的知识道德教育,还自幼重视他们的身体和军事锻炼。诸王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是并未娇生惯养。据《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认为诸王们:
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
等到这些王子们再大一些的时候,朱元璋大胆地让他们参加军事实践活动。在诸王之中四子燕王表现最为突出,很合朱元璋的心意,《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一》记载:
二十三年(1390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文武双全似乎一直是朱元璋对诸王们孜孜追寻的目标。其实,朱元璋的教育在一些王子身上体现明显。例如,在众多王子之中,太子朱标以仁义著称,而燕王朱棣的能征善战也是众所周知。
以身作则
除了文武方面的教育之外,朱元璋自身也是诸王们的榜样。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整个大明王朝可以说是最勤勉的皇帝了。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三》记载:
据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间的统计,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另外,朱元璋还经常面谕太子,讲述自己开创帝业所吃尽的苦头,让他学会仁、明、勤、断的道理。鼓励太子向自己学习,照着办,就能太平无事。在我看来,朱元璋的婆口佛心、言传身教在太子朱标身上还是有所作用的。
但是,诸王就藩之后,就远离京都,所谓天高皇帝远,朱元璋的煞费苦心也可能如过眼烟云。因此,诸王犯错也就实属正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是会选择包庇再三,还是选择一视同仁呢?
情理分明有错必纠
我们仅以两位王子为例加以说明,1370年,朱樉受封为秦王,1378年,朱樉前去西安就藩,但是到了之后首先是大修宫殿,后又做了不少劳民伤财之举。以至于朱元璋都看不下去,曾亲自赐书,谆谆告诫他,百姓不易,需要休养生息,让他少行不义之举。
但是,朱樉似乎并未体会朱元璋的一番苦心。1391年,朱元璋不得不以他的过失太多为由,将他召回京城,甚至想要撤出他的番号,在太子朱标的反复调解之下,一年之后,朱元璋才让他返回就藩,又次年秦王去世,朱元璋尽管十分悲痛依然在赐谥书上写道:
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
十子鲁王因为服金石药求长生而毒发伤目,朱元璋也在死后追谥为“荒”。这里面一方面体现了朱元璋的爱子情深,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朱元璋的情理分明,执法必严。
总结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转眼之间,朱元璋所处的时代距今已经过去六百多年。尽管在历史的舞台上,人们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是,综述上文,我们很容易发现,至少作为父亲,朱元璋可以算是很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因为,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很爱护自己的孩子,重视孩子们的身体、道德、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他甚至能够主动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活生生的榜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在法与情之间加以区分,赏罚分明。
细想起来,其实,他的这些观念即使到现在仍然不算过时,对于当下为人父母的我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是不是能够以此为鉴,进行反思:我们有没有在疼爱孩子的同时,重视他的知识、品德、身体、能力等全面发展;我们有没有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首先能够以身作则;我们能不能在孩子表现有优有劣的时候,能够做到情理分明······姑且不论现在我们的答案如何,如果我们将来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不就是读史明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