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

时间:2023-08-22 19:29:29编辑:奇闻君

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意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军事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供军需。屯田是强制人们耕种官地。曹魏、元、明的屯田兵有特殊的军籍,世袭服役,地位比较卑下;汉、唐、宋的屯田兵只是编入军队的民户,身份与屯民及普通百姓无何差异 。剥削形式大体有3种:①劳役地租。多是屯官给工具、种子,集体劳作,收获除供屯户食用外,全部交官。唐、宋屯田多属此类。明、清的漕运屯田,也是一种劳役地租。②分成制实物地租。曹魏屯田,用官牛的,其收获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对半分。西晋初年和前燕的屯田,用官牛的,官八私二;用私牛的,官七私三。③定额实物租。西汉在西北的屯垦,每亩租4斗。屯田的成绩与历代屯田的政策密切相关。大致说来,凡是设置屯田的朝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绩比较显著,随着封建统治者日趋腐朽,剥削日益加重,屯田劳动者大批死亡或逃散,幸存者怠工,屯田也就逐渐变质瓦解。

汉朝末年的黄巾起义,遭到了朝廷的强力镇压,由此带来的也是对起义者的大规模杀戮,相应的,也就是起义军人数多的地区人口急剧减少。董卓独揽大权后,有步骤地开展了篡汉行动,他的军队,在京城周围对百姓肆意屠杀。这也引起了关东诸侯的强烈反对,于是起兵共同讨伐,董卓为了避其锋芒,遂将皇帝和都城迁往长安。在迁移过程中,董卓将洛阳城一把火烧尽,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攻进长安,因为争权又互相攻击。他们互相杀伐一连进行了几个月,长安及其周边的三辅地区也几乎成为一片白地。这种乱兵屠杀百姓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诸侯间的征伐,导致百姓遭殃使人口锐减的事例同样不胜枚举,像长期围城造成城内大半人饿死,引水灌城,破城后再屠城等,都有造成一地荒无人烟的状况。就当时全国的情况来说,情况是非常严重的。汉献帝回到洛阳,连饭都吃不上,曹操为此将其迁往许昌,而这个新都竟然也需要屯田。另外就是诸葛亮,打仗的时候竟然还会有地方屯田,可见全国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

有了安国强军的需求,有了大片闲置土地这个基本条件,屯田这种最有效的生产方式也就势在必行了。

这种屯田制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因此大田,丰足军用”。又因为有了充足的粮草供应,所以他才会“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这话绝对不是信口说说的,最早兴起魏国屯田的枣祗,因为死得早,没有得到封爵,曹操不但给他的儿子追加封爵,还检讨说给他的封号实在是太晚了。到了三国鼎立时期,屯田这种制度建立的好处更加明显,战争虽然还在继续,但基本上没有因为粮食问题而逼迫战争的停息。这就是魏国皇帝曹丕要给任峻追加谥号的原因所在吧。有人可能要说,蜀国的诸葛亮不是因为粮食问题而两次北伐撤兵吗?但诸葛亮的北伐粮食问题,更大的原因在于运输。当然了,吴蜀两国,战争的密度、强度都要比魏国差一些,因此他们的屯田的规模和制度建设也要差一些,这也是需求决定了屯田的组织形式。

屯田制在三国时期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在平常时期很少采用呢?这就是战时和平时的区别吧。在战时,这种组织形式容易形成集中统一的优势,容易应对战时的复杂形势。而在平时,这种形式又不便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形成因人而异的不同结果。由此看出,一项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符合客观形势的需求,不可能始终一成不变。

上一篇:大礼议

下一篇:东方不败原型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