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

时间:2023-08-25 17:24:29编辑:奇闻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腰斩”在历史上有什么发展和变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古史中我们经常听到“腰斩”这个名词,那么,什么是腰斩呢?

腰斩属于一种酷刑,受刑的犯人会被捆绑固定住,然后,用重斧从犯人的腰部斩下去,将其分成两截。据史料记载,这种酷刑在周朝就出现了,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被废除掉。现在社会早已没有了这种酷刑,但也会听到这个名词,因为,我们会将股票价格跌至一半称为腰斩,其实,这也挺形象的。

商朝时期,统治者制定的死刑,还是保留了原始的部落特色,那就是:享受大餐的习俗。那时候所用到的酷刑都与“烹饪”有关,包括:烧、烤、蒸、煮等,都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想出来的残忍手段。

这些酷刑我们将一一为大家说明:“醢”是将人体直接剁成肉酱,手段极其残忍;“脯”是将人体放在太阳下暴晒,直接晒成肉干;“炮”是将人体直接绑在高温金属外壳上,直接烤成熟肉;“镬烹”就比较省事了,直接扔到锅里面,煮成肉汤。

这些酷刑保留着原始部落野蛮、没有人性的特点,随着人们的开化,这些酷刑都会被替代掉。到了周朝,“砍斫”开始替代前期那些惨无人道的酷刑,成为了死刑的主流。周朝的酷刑分为车裂、斩和杀,其中,“斩”指的就是“腰斩”。“车裂”指的是“用车马将人体撕开”,而“杀”指的是“斩首”。从某种意义上讲,腰斩的出现还算是历史的进步,毕竟,不会再有将人“烹饪”的场景了,人们对死者开始有了敬畏之心。

最开始,腰斩所用到的工具是斧子。《周礼·秋官》中记载:“斩以斧钺,若今要斩也。”“钺”就是放大版的斧。我们知道,周朝还处于青铜器时代,他们为什么不用常见的青铜兵器呢?主要原因就是青铜质软,在行刑过程中容易“拖泥带水”。所以,还是斧子比较顺手。等历史进入铁器时代,斧子就被刀给取代了。刀子质硬,行刑干脆利落,是非常顺手的兵器。

但是,刀子也有缺点,那就是容易磨损。所以,在行刑过程中,侩子手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他们需要熟知腰椎骨缝隙的位置,然后,一刀下去,直接砍断。如果,不巧砍到腰椎骨上面,尸体没有断开,场面就会十分尴尬,甚至,会引来围观者的嘲笑,让侩子手颜面尽失。

所以,腰斩还是一个技术活。

随着技术的发展,腰斩不再需要侩子手了,而是用装置来完成。当时人们发明了铡刀,只需要将犯人固定住,铡刀落下,即可完成行刑。有了装置的协助,对于辅助行刑之人的要求也降低了。铡刀不仅锋利,而且不容易磨损,可以反复使用很多次,在当时十分受官府的欢迎。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铡刀当属包龙图的三口铡刀。相传三口铡刀上可斩皇族,下可斩贪官,还有“先斩后奏”的特权,确实是十分威风。

当腰斩在执行时,犯人是需要脱光衣服的,必须露出腰部位置,以便行刑。犯人趴在铡床上固定住,等待铡刀的落下。此时犯人的心里肯定是非常害怕,头上悬着一把刀即将要夺去他的性命,而他又反抗不了。他在上面挣扎着,却无济于事,心中可能在后悔之前所犯之事。人体器官主要分布在上半身,等人体被分成两截后,犯人并没有马上断气,而且,还能保持神志清醒,得过一段时间才会死去。

可是,这段时间犯人肯定是痛苦无比的,他们在地上挣扎着,那是一种“求死不得”的感觉。因此,犯人的家人一般会给那些负责行刑的官员塞一些银两,让他们行刑时能够将铡刀移到腰部上方,让犯人快些断气,减少痛苦的时间。而一些对犯人有仇恨之人,就会贿赂行刑之人,让他们将铡刀移到腰部下方,让犯人挣扎的时间更长,死得更加痛苦。

更有甚者,他们会要求将犯人上半身移到桐油板上面,让血流不出来,这样,犯人就会多活两三个时辰,也要多忍受两三个时辰的痛苦,可以说,这些手段真是残忍至极。

“腰斩”这一酷刑,是被清朝雍正帝废除的。

当时,俞鸿图犯事而被处于腰斩,由于没有人跟行刑的衙役“打招呼”,衙役决定给俞鸿图一个痛苦的腰斩。俞鸿图被分成两截后,还没有断气,瘫在地上竟然用自己的血连写了七个“惨”字,写完第七个才咽气了。这个场景让围观之人动容,也让雍正皇帝感觉到此酷刑确实残忍。由此,雍正帝毅然废除了这一酷刑,结束了它几千年的历史。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进步。

根据《清史稿》记载,俞鸿图是因为收受贿赂而被判处死刑的,判处的是斩立决而不是腰斩。《清史稿》中也没有关于雍正帝废除这一酷刑的记录。可是,在另一部历史读物中,就明确说明:俞鸿图是腰斩而死,且这一酷刑最后被雍正帝废除了,这一读物就是《正说清朝三百年》。根据这一史籍的说法,俞鸿图是最后一个被执行腰斩之人,只是,我们无法在正史中找到相关证据。

上一篇:右左

下一篇:北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