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钱币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语:
2009年的冬天,徐州市大同街附近的施工工地上发现了重量近1500千克的新莽时期的货币,所有的钱币都是用麻绳穿系后整齐地码放在坑内。这么多的钱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两汉时期青铜钱币普遍采用的是范铸法。铸钱首先要制作出钱范,再将熔化的铜水注入钱范之中,等到冷却以后取出,这时的钱币形制还比较粗糙,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 因此钱币的生产数量、生产效率,以及钱币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钱范的制造技术水平决定的。汉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钱币需求相应扩大,迫切要求增加钱币供应,从而也促进范铸技术改进,提高铸造钱币效率。
钱范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分为“母范”和“子范”。现代的“模范”一词, 其词源本义就是制造青铜器物的模型和模子,在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中,离不开“模”和“范”。铸钱的铜范常常被称为“铜母范”,上面排列着将要铸造的钱币模型,即为“铜模”,用它来翻制带有钱币型腔的陶子范,就比较方便。用一块铜母范,可以翻制许多“陶子范”即为“陶范”。
人们将同类的陶子范叠放起来,将上下各层子范通过中间的孔道接通,那么一次浇铸中,熔化的铜水可以流向各个层面,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钱币。这就是钱币铸造中最早采用的叠铸技术。正是叠铸技术使汉初铜母范上的钱币模型大多呈放射排列,这样更利于铸造中青铜溶液的流动。汉武帝以前,民间和郡国都能私自铸币,但其规模自然不能与国家铸币厂相比。民间大多采用简单易行的石范铸钱,郡国因具有一定财力及技术力量,则大多采用铜范铸钱。
由考古发现得知,郡国铸造五铢钱大多用的是铜子范。徐州博物馆馆藏的几方子范均为铜质,很多人在参观时都会发问:熔化的青铜液体流人铜范内是否能够浇铸出货币来?答案是肯定的。有专家实验研究,浇铸前在铜范面上涂上一层含碳的液体,一方面便于脱模,另方面又起到了高温铜液与铜范间的隔离膜作用。
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赤仄五铁,又禁止郡国铸钱,各个郡国铸造的五铢全部销毁成铜,送交到上林三官,并明令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新铸五铢。作为一个国家,要想统一币形, 除颁布严格法令以外,还必须有技术保证。
历年出土与发现的西汉上林三官五铢钱范,与武帝以前的石质、陶质、铜质阴文面范明显不同。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上林三官五铢钱范,基本上都是陶范,但是它们并不像半两陶子范那样能直接用来铸钱。武帝以后的五铢陶范中不少是陶质阳文范,它们并不是用来直接铸钱的,而是用来翻制子范用的,故称它们为“陶母范”。西汉陶母范的大量应用,说明其制范、铸钱工艺比之前又有了新的发展。
发展到新莽时期,王莽多次推行币制改革,币形花样翻新,这也促使铸币的精度、工艺等得到进一步提高。 到了隋唐五代则采用翻砂法铸币,钱币数量就增加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