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是中国公元十三世纪天文学家,他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人,他是元朝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担任过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位,在朝廷宣布70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告老还乡了的时候,因为他的作用非常大,就一直为朝廷做事,改善仪器和编纂历法。
郭守敬雕像
郭守敬自幼就继承了祖父郭荣的家学,致力于攻研算学、天文、水利等方面的东西。他的老师也是位非常有才能的人,叫刘秉忠。后来刘秉忠被忽必烈召回,就将郭守敬引荐给了自己的好友张文谦。左丞张文谦推荐郭守敬,让他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这才有了机会向忽必烈陈述水利建议六条,讲完之后忽必烈非常赞同,郭守敬即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在西夏治水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元朝很多的水利方面的问题都是郭守敬解决的。在元朝有很多的仪器都是金朝时留下了的,导致计时不准确和破损。忽必烈就让郭守敬将这些仪器进行改造。
其实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出了《授时历》为了编历,他一直就创制和改进了高表、候极仪、简仪、浑天象、立运仪、景符、仰仪、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而且费时很久。结果在研究完成之后,现在为了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表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让这颗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不仅是这本历法,在太史令王恂去世之后,郭守敬接管太史院,有编了《推步》、《立成》、《仪象法式》等书。
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是中国元朝著名的水力专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时编纂了非常多的著作,这些书对后世的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郭守敬雕像
他的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因为他的教导所以郭守敬熟读五经和清楚天文学等知识,他的老师也是个非常有名望的人,他的老师是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也给了郭守敬很多教导。在郭守敬的研究生活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
郭守敬十五岁那年,家里突然就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武安天宁寺的和尚,法名子聪。这位和尚非常通晓天文、地理、算数和音律等多种学问,他上门来拜访是因为他与郭守敬的父亲郭荣交情极深。父亲和子聪和尚在一起切磋起学问来了。和尚就出一幅莲花漏的拓片,问郭守敬的父亲:“这是天圣莲花漏,主要器皿都采用莲花、莲蓬和莲叶的形状,名叫‘莲花漏’。莲花漏设计精巧,可惜由于战乱失传已久,我在一节被人打折的石碑上拓得此图,左思右想但不解其中奥秘。”
这时候年纪甚小的郭守敬一字不落的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心想还从未见过设计如此精巧的计时工具,就心生一计,向子聪和尚讨来了莲花落,说自己有办法破解。半个月后,子聪来郭家取莲花漏拓片,郭守敬向子聪讲起莲花漏各部分的结构和用途,说的头头是道,子聪听了觉得非常妙,一个劲的夸赞郭守敬是神童。郭守敬的父亲听了后直说不知道郭守敬天天在房内画图、算术,不觉得是什么神童。后来子聪觉得郭守敬非常有天赋,就带郭守敬去武安紫金山学经深造。
郭守敬精神
郭守敬是元朝有名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在幼时就承祖父郭荣家学,熟读五经,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在面见忽必烈之后陈述了自己总结出来的解决水利方面问题的6条建议,然后忽必烈就派他去监管水利。后来进入了太史院之后和太史令王恂一起开始制定新的历法。最终经过了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这本通行360多年,是那个时候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郭守敬观星台
1986年,建立于北京市达活泉公园里的郭守敬纪念馆建好了。王绶琯院士做为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经评论郭守敬是这样说的,在中华文化七百年的历史里面,中国天文学在同代天文里,大多数人所达到的成就都远远没有郭守敬所带来的影响大。郭守敬热爱研究天文方面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收到过影响,他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中,也是一样的奔走在各地设置观测点,为了自己要得到的数据在观察,可以说自制了多件在当时可以称的上是尽善尽美的仪器,这种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郭守敬的精神是十分伟大的。
为了纪念郭守敬,现在邢台市的一条主要的街道,就命名为“郭守敬大街”。1981年,为了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决定了,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面的一座环形山的名字,而且小行星2012也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郭守敬在历史上曾经进行四海测量,担任都水监、又主持整修通惠河,这样我们觉得郭守敬的伟大科学贡献,成功的让我国天文学成为了同时代的世界领先地位,而他的辉煌业绩无人超越。
郭守敬的成就
郭守敬是中国元朝著名的水力专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仪器制造专家,他在世时写了非常多的著作,这些书对后世的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他的老师也是个非常有名望的人,他的老师是刘秉忠,老师精通经学和天文学,教导了郭守敬很多。
郭守敬画像
郭守敬被左丞张文谦推荐,郭守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然后郭守敬在忽必烈面前提出了改善水利工程方面的建议6条,然后被忽必烈采用,后来就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后来他担任了工部侍郎,忽必烈参照刘秉忠生前的建议,让张文谦修订新历,得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后来建立了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是王恂的同事。后来两人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而且郭守敬去了境内的唐来、汉延等古渠,立了闸堰,让当地的农田得到灌溉。在太史院的时候太史院众人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称之为“四海测验”。
太史令王恂去世了之后,郭守敬带领太史令众人,同时陆续整理成《推步》、《立成》等多种著作。在塞北江南因为战乱,郭守敬来西夏后沿黄河两岸勘察地势水情,绘制地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复了长达二百五十余里的汉延渠以及正渠十余条。后来在天文仪器的改善中也做出了贡献。因为元朝的仪器是金朝留下了的,影响到了使用,所以郭守敬就开始改善,后来有了很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