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
要说这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也是出身名门望族,为清末重臣崇绮的爱女,为咸丰帝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一,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阿鲁特氏生得端庄秀丽,眉宇含情,自然惹得年少的同治帝,一见倾心。
不过,在选儿媳妇这件事上,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在意见上并不统一。慈禧太后力主选富察氏,富察氏生得娇小可爱,俏丽多姿,很有慈禧年轻时的样子,深得慈禧的喜爱。而慈安与同治帝,则是看中了阿鲁特氏。
最后,慈禧太后作了妥协,同意了慈安太后的选择,并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帝如愿娶得阿鲁特氏,自然也是格外高兴,并重赏了阿鲁特氏的家族。
同治帝与阿鲁特氏大婚之后,自然是形影不离,经常留宿阿鲁特氏的宫中,而忽略了富察氏及其他嫔妃,这让慈禧很是不满。
另外,自己的儿子,在选妃时竟然与自己的意见相左,与慈安太后站在了一个队中,这让慈禧太后也是相当恼火。于是,处处发难于皇后阿鲁特氏,二人的矛盾是越积越深。
阿鲁特氏与慈禧太后
在清朝历史上,最紧张的婆媳关系,莫过于阿鲁特氏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另外,就是珍妃与慈禧太后的关系了(珍妃怎么死的?)。可见,慈禧这个女人,不是个善茬,谁做了她的儿媳,无异于羔羊遇上了母狼,下场不会太好。
慈禧太后对阿鲁特氏的怨恨,起源于阿鲁特氏入宫时,一是同治帝没合他的心意,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二是阿鲁特氏是大清门娶进来的儿媳,而慈禧却从未享过此等礼遇,心中的酸苦,一言难尽。
自阿鲁特氏入宫之后,慈禧那是准备了无数只小鞋,一直“伺候”着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
无论是戏台上的据理力争,还是同治帝病榻前的诉苦,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在慈禧的淫威之下,过得并不幸福。尤其是同治帝得天花薨逝之后,慈禧太后与阿鲁特氏的矛盾,更是上升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慈禧逼死阿鲁特氏
最后,阿鲁特氏还是死在了慈禧的手上,被慈禧活活逼死了,而且是一尸两命。在同治帝撒手人寰没多久,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即自尽而亡了。
同治帝仙逝之后,慈禧将同治皇帝的死,归罪于阿鲁特氏,认为是皇后没有伺候好皇帝,才使同治帝得了不治之症,最后英年早逝的。
另外,慈禧太后违背大清皇帝死后要立嗣的祖制,竟然把自己妹妹的儿子抱进宫中,做上了皇帝的位置。而置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于不顾,更没有念及阿鲁特氏腹中的孩子。
或许,慈禧太后是怕阿鲁特氏生下皇子,当上了皇太后,而自己的太后位置不保,也是未有可能的。
最后,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进宫看到自己的女儿,终日以泪洗面,便去询问慈禧怎么办,慈禧面无表情地告诉崇绮,“那就随大行皇帝去吧。”
就这样,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怀着同治帝的孩子,选择了自尽而亡了。
清东陵阿鲁特皇后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平时也没有什么病,怎么会突然死去呢?很显然不是正常死亡。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在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吞金而死。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清代纪事年表》、《庸盦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 无论哪种死法,均属于自杀。据说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肿了,于是上奏慈禧,请示应该如何办。慈禧说:“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就是皇后可以殉夫。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她现在应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未几,阿鲁特氏便死了。 夫妻同穴,葬后劫难 阿鲁特氏死后,因同治帝的惠陵刚刚择吉营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东陵的隆福寺。光绪元年(1875)九月十八日,光绪帝奉两宫皇太后亲自护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在那里停放了三年半。 营建山陵。按照封建社会的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卜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后与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 始终未提及陵寝之事。直到同治帝驾崩了,急待入葬,慈禧才不得不派大臣在东陵和西陵为同治帝选择陵址。相度大臣带着风水官在两个多月里踏遍了东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认为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风水最好。东陵的双山峪龙气舒展,堂局宽平,罗城周密,屏障全备。“后有大山以为靠,前有金星山以为照。金星山之两旁更有万福山朝于左,象山立于右”,“是真上吉之地”。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一日,慈禧召见了相度大臣。慈禧详细询问了相度陵址的情况,由恭亲王奕做了回奏。最后集中在是用东陵的双山峪,还是用西陵的九龙峪这个焦点上。慈禧征询相度大臣们的意见,奕回奏说:“以理,则九龙峪固佳;以情,则臣惠陵前景(徐广源提供) 下不敢言。”明显流露出应选用双山峪的意向。奕所说的“理”,是指乾隆帝规定的“昭穆相建”制度。按照这个制度,咸丰帝已葬在东陵,同治帝就应葬在西陵。奕所说的“情”是指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咸丰帝的定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都建在了东陵,如果顾此之情,使娇儿长倚膝下,同治帝就应葬在东陵。奕非常圆滑,善于词令。他明明倾向于选用双山峪,却说“臣不敢言”,意在让慈禧自己作决定,自己免担破坏“昭穆相建”制度的罪名。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立时就明白了奕的心思,当即决定将东陵的双山峪定为惠陵陵址。任命醇亲王奕、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为承修大臣,于光绪元年(1875)三月十二日午时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时兴工,经过三年紧张施工,到光绪四年(1878)九月,惠陵、惠妃园寝及礼部、八旗、内务府衙署、营房等工一律告竣。惠陵规制虽然逊于以往清帝陵,但其木料均为坚硬名贵的梴楠木,因此惠陵素有“铜梁铁柱”之称。 帝后入葬。经钦天监择吉,定于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孝哲皇后入葬惠陵地宫。三月二十一日,光绪惠陵朱砂碑 帝奉两宫皇太后由京启銮,去东陵参加同治帝、后的奉安大典。二十三日到达东陵的隆福寺,并住在了那里。二十四日辰刻,同治帝梓宫和孝哲皇后的梓宫从隆福寺暂安处奉移惠陵。光绪帝跪送后,由间道至惠陵,敬视方城、明楼、地宫后,于申刻跪迎同治帝、孝哲皇后梓宫到惠陵,两具梓宫均停放在隆恩殿内。三月二十五日,光绪帝在同治帝、后的梓宫前行迁奠礼后,奉移两梓宫于方城前芦殿内,安奉在龙车上。二十六日卯刻,孝哲皇后梓宫随同治帝的梓宫葬入地宫。同治帝的梓宫安奉在棺床正中,孝哲皇后梓宫安奉在同治帝左(东)旁,均棺头朝北,棺尾朝南。同治帝、孝哲皇后的谥册、谥宝于梓宫入葬前安放在地宫左右册宝石座上。众大臣退出地宫后,敦宜皇贵妃(即慧妃富察氏)等进地宫敬视同治帝和孝哲皇后梓宫。随敦宜皇贵妃进入地宫的可能有瑜妃赫舍里氏、珣妃、瑨嫔西林觉罗氏。她们与自己的夫君同治帝和皇后阿鲁特氏作最后的诀别。同治帝的这4位遗孀,当同治帝驾崩时,年龄最大的瑜妃19岁,年龄最小的皇贵妃富察氏(慧妃)才16岁,刚刚进入花季妙龄就开始了数十年的漫长的寡居生活。敦宜皇贵妃等退出地宫后,在石祭台前奠拜如仪。掩闭地宫石门,大葬礼成。 地宫被盗。震惊中外的东陵第一起大盗案发生在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东陵地区的一些土匪、不法分子趁时局动荡、政权交替的混乱之机,制造了东陵的第二次大盗案。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被盗陵寝之多,损失之惨,比上次更为严重。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报》略载:“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盗,一、同治惠陵,棺两口。一同治,一陪妃,尸体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宝、玉翠、金属等品,用麻袋装出,再用香炉量分,金子约二十余斤。” 又据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华北日报》略载:“惠陵盗犯供词略称:三十四年十一月间,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药把石门炸开,第一层有四个架子,分列两旁。一边是皇帝翠印一颗、皇后翠印一颗,一边是书籍及印刷板之类。第二、三层没有东西。第四层有棺两个,用斧锤等将棺劈开,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两金八卦一个、美国赠品四边镶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个、朝珠白缂各两串、二十四颗的白珠子两串、翠扳指一个、金火盆一个、翠烟袋一支。在后棺内取出凤冠一顶,白玉镯、金镯各一对,翡翠、珍珠、玛瑙及木质朝珠各一串,重三两金九连环一件,凤凰簪子一件,玛瑙扳指、金镶白珠戒指、翠牌各一个,长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无法统计。” 孝哲皇后棺内的这些随葬品以及同治帝棺内的随葬品全部被盗走了。 惠陵被盗后,由于东陵当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盗口一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时才堵砌上。由于洞口长期未堵,当地许多百姓都到地宫里看过。当地流传说:惠陵地宫里那位娘娘的尸体一点儿未烂,面目如生。她浑身被扒得一丝不挂,肚子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社会上盛传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们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肠子从头到尾撸了一遍。 孝哲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阿鲁特氏出生: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 属相:虎父亲:崇绮 丈夫:同治帝载淳子女:无 入宫: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五日册立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四日 最得意:被选立为皇后 最痛心:夫君早死最大遗憾:未生子女 卒年: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享年:22岁 入葬: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陵寝:惠陵 谥号: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转自《正说清朝十二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