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坊

时间:2023-09-24 08:05:14编辑:奇闻君

市坊之间广告声

宋代饮食风尚虽然以宫廷的好恶为旗帜,但一如历代引领时尚潮流的却永远不会是宫廷的,是民间的饮食文化。两宋时代城市饮食休闲行业异常发达,令皇城之间的君王在夜半都望着城中漫天灯火为之向往。这首先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两宋百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正式开始三餐制的。在此之前,按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两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而至这个普通平民日常饮食能从两餐到三餐为习俗,除了证明宫廷刻板的饮食礼仪规定对民间约束的失效,更折射出了两宋不必史官曲笔礼赞的繁华。

三餐制直接带动的餐饮业的繁华,也带来了市坊餐饮间的竞争,除了在各种菜品、餐具上的争奇斗艳,当时招幌广告、节日促销外加环境促销已经成为饮食商铺三大促销手段。饮食广告业在宋代初具雏形。一般著名的酒楼如樊楼、白矾楼会不惜千金请人赋写诗词以增加自家酒楼的名气。而一些不知名的小店也会打出“孙羊肉”、“李家酒”等特色招牌广告。在《鸡肋编》中甚至记载了一游走街边卖环饼的小贩,为别出心裁,挖空心思想出的叫卖词:“吃亏的便是我呀”。结果当在他在哲宗被废的孟皇后居处瑶华宫前也这样叫卖时,引起开封府衙役的注目,疑他借此讽刺皇帝废后不当,所以将其抓捕审讯。审后才得知他只是为了推销自己的饼,便责打100后放出。此后,此小贩便改口喊“待我放下歇一歇吧”。这则传为一时笑谈的故事,无一不生动描述酒楼旗肆飞扬,叫卖喧嚷不息的宋代饮食风俗。

名士风流和饮食

当然任何民间的饮食风俗,最直接的记录者就是当代的文人。宋代的文人为当时的饮风食俗的推广、流传是不余遗力的。宋代的饮食著作大致可分为食经类、茶学类和酒学类等三类,其中不仅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更通过文人的编写让饮食著作在书籍中的地位有了很大地提高。 比如宋代时期,仅仅食经的郑樵《通志·艺文略》将食经单独作为一个门类列出,共收录了41部360卷著作目录。

而把饮食描写融入吟咏的诗词文赋,在宋更是比比皆是,象一代文豪苏轼就写有大量的这方面的诗文,《东坡羹颂》、《猪肉颂》、《老饕赋》、《试院煎茶》、《和蒋夔寄茶》等。当然他为买饼老妇人写的广告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 。

同样这些风流名士了除了在保存、撰写饮食类书籍诗文,不少墨客干脆身体力行参与饮食发明制作,象书法与诗文都颇负盛名北宋的郑文宝,他创制的云英面,就极受人欢迎 。据记载其法是将藕、莲、菱、芋、鸡头、荸荠、慈菇与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烂蒸,然后用风吹凉,在石臼中捣细,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捣,使糖、蜜和各种原料拌均匀,随后取出作一团,等冷了变硬,再用刀切着吃。这道美味后来甚至还被专门收入宋代食谱。

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轼与“东坡肉”。苏轼在在黄州作团练副使时,曾将当时流行的猪肉烧制法揣摩一番后得以创造出一道新菜。苏东坡还专门写成打油诗一首来记载做法:“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如前所提及,羊肉是当时公认的贵重佳肴,流风所在,所以便宜的猪肉令当时富贵人家瞧不上眼。反经大文豪的一番创制推荐后,很快便在宋代市民中广为传播,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东坡肉”。

同时两宋在物产极大丰盛之际,加之没有任何宗教饮食的禁忌,所以一些珍奇的食物就纳入文人尝新追逐之列,例如在宋代的士人中,吃河豚成为一种时尚。名士梅圣俞,喜欢邀朋呼友来家里吃河豚,他在《河豚鱼》写到,“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而河豚有剧毒,需要祛毒后才能烹调,苏东坡拼死吃河豚的诙谐掌故也正是出于此时。因为河豚的价格的昂贵,美食家竟然发明了假河豚的做法。类似此在《山家清供》还所记着有“假煎肉”的制作:葫芦和面筋都切成薄片,分别加料后用油煎,然后加葱、花椒油、酒,放一起炒,葫芦和面筋不但炒得像肉,而且它的味道也和肉味相同。后来类似这样制法的假河豚、炸油河豚、油炸假河豚,已作为名菜,纷纷出现在食店里。可以想象正是因为文人美食家对各类饮食的总结、撰写、身体力行的传播,让两宋市民得以认识这些新奇的食物,而且,饮食商家能够闻风而上,也能将模仿海鲜制作出,从而形成民间饮食流风。这些逸事已不足一一漫谈。

而时至今日,两宋的繁华虽早已经化成书页间记载的辉煌,不过细致处象漫步在河南街头,早餐皆是羊肉汤一统的局面;粗略处时时可见的饮茶风尚,却让人无形似乎窥见两宋的饮食风俗早已走入民间,虽经千年,不曾失落!

上一篇:太和殿

下一篇:包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