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

时间:2023-09-26 08:09:32编辑:奇闻君

导读:“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

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清政府将 “庚子赔款”中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用于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游美肄业馆被定名为“清华学堂”,于当年4月29日正式开学,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延续至今。1912年10月,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8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敬日晷一尊,底座镌刻有用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书写的铭文“行胜于言”,这4个字后来成为清华的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

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梁启超是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他的一次演讲。王国维,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5年担任清华教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境界之说脍炙人口。赵元任,1920年起在清华任职,语言学大师、著名音乐学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有学问和成就的历史学家。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大楼大师”的办学思想

1928年,清华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受命执掌清华,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校长生涯。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基于这样的办学思想,上世纪30年代近百位教授就聘于清华,举目尽是学界知名学者。

1937年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救国经世”的学问根基

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奉命合迁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云南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法、理、工和师范5个学院共26个学系,以及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现在去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参观,人们依然可见当年保留下来的铁皮屋。铁皮屋,上半截为土坯,下半截是石头,屋顶则为铁皮。陈寅恪曾对吴宓说:“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河山破碎的忧愤、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驱除寇仇的壮志都化作了西南联大学子知识报国的实际行动。

1952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原有的文、法、理三学院除留下20多人外,全部调整到北京大学等单位,北大、燕京两校工科院系调整到清华,清华航空学院、石油系等调出组成新的学院。经过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1952年11月24日,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理念影响了几代清华人。

当年,为彻底根治潮白河水患,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周恩来将密云水库的设计工作交给了清华大学水利系。1958年毕业班学生承担了密云水库潮河部分的设计,密云水库至今仍发挥着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养殖等多方面的作用。

蒋南翔校长得知此事后,特地召开全校毕业生大会,专门讲“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清华大学1965届建筑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马国馨回忆:“蒋南翔的理念开创了中国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先河。”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

“从我做起”的时代先锋

1978年初,沉寂了10年的清华园迎来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学员。刚刚走过“文革”那段癫狂的岁月,很多同学在社会各种思潮的泛滥中迷惘、无所适从。化学工程系七七级2班的35名同学决定组织一场大讨论:“怎样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一步自己怎么办?”

安徽学子王文一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想法。一番热烈讨论过后,2班团支部明确向全班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多作贡献”的行动口号。他们没有想到,那句口号,竟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精神的象征,引起了全国青年的极大反响和共鸣,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对此也作出高度肯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遍全国。1984年设立研究生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高端人才的培养之路

1984年清华设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首批组建研究生院的学校之一。如今,清华大学在校生人数中,研究生已占六成。《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描述了所有清华学子的心声:“If we dream,everything will be possible(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1988年开始文科复建的漫漫征程

“古今贯通”的学术范式

从初期的“文、理、工、农”综合发展,到1952年院系调整,定位为“工程师的摇篮”,再到1995年重新确立“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目标,如何在工科为主的学科结构基础上振兴文理科,成为全体清华人的主要任务。

1981年,清华大学国学院毕业生、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给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陈云写信,建议以清华大学为基础创办综合性大学。经过讨论,清华校领导达成初步共识:清华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由此开启清华文科复建的大门。1988年,清华老学长王瑶一次座谈会上深情回顾起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中文系:“清华中文系不仅是大学的一个系,而且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学派。”

有关复建之后的清华文科的发展思路,著名学者贺麟先生指出,“我们要从检讨这旧的传统观念里,去发现最新的近代精神。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叫做‘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清华大学原中文系主任徐葆耕将其归纳为“旧中求新方为真新”。这个观点也被称为“古今贯通”,后同“中西融会”一起成为清华大学文科的学术范式。

1993年,清华提出“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设想。

“世界一流”的攀登之路

1993年,清华大学正式提出“到2011年,即建校100周年,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向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进发。“世界一流大学”之建设,众望所归,征程漫漫。清华大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先后聘请杨振宁、林家翘、钱颖一、姚期智、施一公等知名学者,让学生直接聆听大师的教诲。

或许,“图灵奖”获得者、世界知名的计算机领域专家姚期智先生的话,可以代表清华教师的心声6年前,有人问姚期智,你希望做什么?他说,成立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就在清华。6年过去了,全球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几乎无人不知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更没有一个科学家否认,这是世界级领先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今天,再问及姚期智先生的愿望,他说,“让世界最一流的理论计算人才,从这里诞生,走向世界。”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

“传统”与“现代”双轨前进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开创了我国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先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精髓,汲取世界现代艺术形式,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以及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装饰艺术风格。50余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到新中国十大建筑的建筑装饰设计,再到首都机场壁画群,以及北京奥运项目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艺术设计等,都凝聚着清华美院几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汗水。

上一篇:彩虹怎么形成

下一篇:牛顿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