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攸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邓攸弃子保侄——礼法上的“仁义”,人性中的“残忍”
邓攸,字伯道,晋朝(西晋)人。他一生做过多个官职,为官清廉,贤名远播。时值五胡为乱中原,邓攸带着家人逃难过程中,食物渐渐消耗完了,而后面还有胡人强盗紧追不舍。
此时,邓攸忖度(cǔn duó,指推测),全部人都带着,恐怕最终都会遭难,恐怕要抛弃一人。而他带着的,除了自己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一个自己的儿子,一个是弟弟的儿子。
邓攸父亲早逝,从小与弟弟相依为命。后来弟弟也早逝,只留下这一个孩子,叫做遗民,跟着邓攸生活。邓攸不忍弟弟无后,跟妻子商议,抛弃自己的儿子,保全弟弟的儿子。
妻子贾氏痛哭不已,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儿子。邓攸劝道:我弟弟早死,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按理不能让他绝嗣,我必须养大他,只能放弃我们的孩子。只要我们能幸存,以后还会有孩子的。
最终在邓攸的劝说下,其妻贾氏流着泪,勉强同意了。于是邓攸将儿子赶下马车,带着妻子侄子驱车疾驰而去。但谁知道后来,每当他们车速放慢后,儿子总是大哭着从后面追赶上来。邓攸于是用绳子将儿子绑在了路边树上,避免他再追上来。
永嘉年间,随着东晋在南方建立,邓攸一家渡江南迁。然而邓攸的妻子却再也没有怀孕。邓攸于是纳了一姬妾。那时候因为时局混乱,流民四窜,很多人流离失所,失其名姓。一次偶然聊起闲事,问起姬妾的家世父母,邓攸这才知道,这个姬妾,竟然是自己的外甥女。
邓攸痛悔不已,从此不再纳妾。一生无子。当时人们对于邓攸的遭遇唏嘘不已,叹道:“天道无知,竟然令邓伯道无子。”是以便有“邓攸无子”,或者“伯道无儿”这样的典故传播开来。
中国历史中,义是一件很道德正确的事情。邓攸抛弃自己的儿子,保全兄弟的儿子,本身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就中国历史的道德观而论,大体上会被视为义举,人们很难批评这种行为。
但人性,并不是冰冷的道德标准。
唐朝名相房玄龄评价说:邓攸抛弃儿子,保全侄子,以义断恩,就算是力有不及,不得不忍痛割情,又何至于用绳子绑在树上,断绝他的逃生之路?这岂是慈父仁人所为?邓攸后来没有儿子,难道不是刚刚好吗?怎么能说天道无知呢?这就是天道报应而已。
王楙评价:晋史中多怪诞的人和事,打着礼教的名义,其实更是危害了礼教之义。比如邓攸遭遇贼子,想要保全侄子,所以抛弃自己的儿子,当他儿子追上来后,居然还将他绑在树上,这样丧尽天良的人,居然还能留下贤名?
鲁迅则辛辣讽刺:邓伯道弃子保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那些自以为礼仪道德的人,也不过批判他不该把儿子绑在树上,使其追不上来。
古人信奉封建道德,即使对邓攸的行为批判,也主要针对在他残忍地将儿子捆绑树上,实际上对于邓攸弃子保侄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微词。鲁迅作为接受现代新思想的人,更倾向于会站在人性的角度,对这件事根本上质疑,讽刺这种“假仁假义”的行为,说其“正如将‘将肉麻当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但其实,鲁迅也无法对邓攸“弃子保侄”的行为判个对错吧?难道谁能说,保子弃侄就是正确的?鲁迅也只不过批判这种行为产生的道德伦理。事实上弃子还是弃侄,本身就是一个残忍的选择,无法用对错评判。
但无论如何,邓攸也算不上贤人。
邓攸的儿子何其无辜,又何其可怜。邓攸的选择,残忍又艰难,基于时代的道德正确性,让人们无法彻底地否定他,或者批判他,但终究,出于人性的角度,人们也无法赞美或肯定其抛弃自己的儿子的行为,更是不能忍其将儿子捆在树上,绝其后路,是以只留下对其行为的感叹,对其结局的心有戚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