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孙武和孙膑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提起《孙子兵法》,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被誉为第一“兵家圣典”,像“谋定而后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思想,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也被誉为中国十大军事家之首,历代军事家都对他推崇备至。
不过,从南宋的叶适开始,学术界掀起了否认孙武的观点。
叶适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孙武所作,而是春秋后期、战国初期一个不知名的山林处士写的。叶适的理由是,《左传》上没有记载孙武的事迹,而且孙武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被吴国封为卿?要知道,“善用兵者为卿”,这是春秋时各国的普遍作法。
后世很多学者也都认同叶适的观点,认为春秋时的战争力度较小,多是几百乘战车,而《孙子兵法》经常提到“车千乘、甲十万”,这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增长。
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某人托名孙武所作。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非常有意思,说《孙子兵法》确实是“孙子”所作,但这个“孙子”不是春秋时的吴国孙武,而是战国时的齐国孙膑。
说到孙膑,大家同样不陌生,是战国时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相传,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因孙膑天赋异秉,遭到了庞涓的忌恨,就把孙膑骗到魏国,砍掉了孙膑的脚,并在他的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孙膑就不能用于当今了,庞涓就可无敌于天下。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被齐威王重用。著名的“田忌赛马”,以我之上马对彼之中马,以我之中马对彼之劣马,就是孙膑的得意之作。
当时,魏国是最强的国,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孙膑帮助齐国打败了魏国,让魏国从此一蹶不振。桂陵之战还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围魏救赵,也是孙膑的杰作。
不过,由于孙武和孙膑的史料都非常少,有些学者就认为,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吴孙子,只有齐孙子,就是孙膑。
有一位日本学者叫斋藤拙堂,他就认为历史上的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写的。
不过,明朝大学者宋濂则认为,孙武与孙膑是两个人,他在《诸子辩》中说,《左传》上没记载的名人很多,又不只是孙武一个人,说明不了说明。
那么,孙武和孙膑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学术界争论不休,一直到1972年才划上了句号。
为什么是在这一年画上了句号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市。
临沂市郊区有一座银雀山,有一个特点:汉墓特别多,还杂有战国的墓葬。1972年,文物考古部门在银雀山发掘了两座古墓,在墓中发现了很多竹简,让很多名著重见天日,比如《姜太公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等等。
但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墓中出土了两部兵法,一部是大家经常读的《孙子兵法》,另一部则是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
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兵法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基本是两个军事体系论述。这就证明了一件事:很多学者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孙武是孙武,孙膑是孙膑,完全是两个人!
至此,关于《孙子兵法》到底是孙武还是孙膑之作,才算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现在,《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就存放在山东博物馆,共4900多枚,成为先秦军事思想研究的重要资料,也被很多人称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