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

时间:2023-10-03 06:25:06编辑:奇闻君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其实封禅,是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能不能封禅,就看两个关键:

1、国库有没有钱,皇帝自己好不好意思。

2、文武百官支不支持,能不能人为打造“天降祥瑞”。

泰山封禅,是上古时期的潮流,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本来还能找到一点上古遗留下来的封禅传统,严格来讲,那是孔子那一代对“克己复礼”耿耿于怀的思想大家们在泰山“遗迹”挖掘出来的,可是始皇帝是什么人:

称帝,烧书,很多文化的轨迹断了,于是封建时代的封禅,就以始皇帝的封禅为标准。

即便是春秋时期,上古封禅的标准和原则也早已经丢失很多了,没有什么详细的记载史料安全地落地,留给后人的,就是一地鸡毛。

但“君权神授”这个核心,一样要维持,这个东西不能变,上古的三皇五帝,几乎都封禅了,还有很多古代部落的知名首领,这件事情都做了,比如管仲的说法就是: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

可惜的是,就算先秦尊敬这批上古人物,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连人家的名字、事迹都没有搞清楚,封禅这件事到底是有是无,很难说,即便是有,仪式又该是怎么样的,标准是什么,是每个首领都要进行吗,封禅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难道是打开天界之门和天老子唠唠嗑吗?

没人知道,可禁不住名人多,且都是“君”,既然都做了这件事,那后人就得接棒,这就跟第一个祭拜祖先的人发了达,以后子子孙孙都要祭祖的道理,初衷未必是多孝顺,主要也是为了继续发达。

他老子是“君主”,他想要接任,总得名正言顺吧,以前没有家天下,或者说家天下不是那么绝对的东西,你干得不好,大伯三叔都是不支持你,把你赶下台都有可能的。

于是封禅就是个很好的东西,新即位的君主可以光明正大地说,继他老子之后,他是第二个可以单独和老天唠悄悄话的人物。

这就是“君权神授”了。

因此泰山封禅,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古时期,封禅的特色不明,地点密集出现在泰山,中原扛把子都做过这件事了,是君主的必修课。

第二阶段:先秦时期,从周天子到诸侯的资格扩散,形式上比上古丰富了很多,这个时候的封禅主要是为了“标榜”功绩,是封建时代封禅的标准基础。

第三阶段:封建时代,由秦始皇再次定义封禅的意义,两千多年封建时代,拢共也就那么六位皇帝封禅,次数不多,烧钱得很。

始皇帝去山东的时候,顺便封了禅。

但是世人鲜知的是,始皇帝在泰山准备封禅,跟文武百官商量的时候,有一群儒生大声地告诉秦始皇:

“陛下,您没资格”!

所以始皇帝就很烦儒生,标准是他们说的,劝的是他们,阻的也是他们,秦始皇怒了,我家大业大,何须你们这群老胡子在这里给我点评叨叨的,都回家读书读死了去吧,我要封禅,名号:“皇帝”。

在始皇帝的封禅大业中,有诸多石碑,刻着秦的功绩,始皇帝的功绩,比如其中一段: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据说碑文是李斯写的,李斯是什么人物?

那可是法家啊,法家做事情,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定要有点真材实料才可以,也是李斯的加入,让封禅开始有了指标性的要求,以前封禅,未必需要什么KPI,你只要封禅了,就接着当老大就行。

可是到了秦始皇这里,你必须要有点成绩了,不是个混吃等死的都有资格来禀告老天,如果做得不好,封禅的时候还在打瞌睡,说不定一个雷就下来了。

因此根据始皇帝封禅的“颂德文”,封禅开始有了三大硬性要求:

1、内外皆服,神州一统(这是平定了战国六国统一天下最奠定的)。

2、天下太平,盛世人间(大家吃得饱穿得暖,家庭幸福奔小康)。

3、天降祥瑞,百姓祈福(实际上就是要文武百官做做样子)。

那么这三个标准难不难?

说实话,老难了。

就算是秦始皇自己,严格来讲也是没有做到的。

这个情形就好比,一位资深的学术大师定义了试卷满分是一百分,但是让他去考,他也考不到一百分。

但封建社会,而且是中央集权的开始,皇帝不再允许那些官员、学者各抒己见了,乱说话,是要砍头的,以前你可以跳出来骂周天子没资格,可现在,不允许了。

所以封禅这个东西,说难很难,但真要做,运作一番,也是没毛病的。

封建封禅的六帝:

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关于始皇帝的功绩,那就不说了,接着先讲汉武帝。

汉武帝也是个独裁君主,登基之后,不断加大皇权,最巅峰时期,已经有了“废”相的境界,而汉武帝在祖母驾崩后,立马扶持儒家,这个儒家和秦始皇那个儒家是不一样的了,经过那么多年教做人,儒家急忙表示只为皇帝服务。

因此在官员这里的基础,汉武帝有了。

当然啦,汉武帝自己也争气,的确把匈奴给打痛了打残了,于西,收复了河西之地,算是实现了大一统,内外皆服这个说法,也是成立的。

但汉武帝时代,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赋税加重,人口损失严重,《轮台罪己诏》也没有否认这些事实,所以汉武帝在始皇帝定下来的标准中,满二缺一,却总体要比始皇帝更好。

不过封禅,他觉得还是足够了。

然后汉武帝时代,还有个人物,叫司马迁,《史记》想来不陌生,史书祖母级别的存在,《史记》里面有一个叫做《封禅书》,是被司马迁重新定义的封禅,标准到了这里,又要变一变了。

那么第三位就是汉光武帝刘秀了。

刘秀封禅的时候,搞得动静还是很大的。

百姓祈福,天降祥瑞,百官报喜,做得很到位。

那么刘秀有没有这个资格呢?

说实话是有的。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光复汉室,把西汉老祖宗们的牌位再次扶起来了,新朝末年,天下群雄纷争,刘秀能一个个去灭掉,能耐是很大的了,加上还打压了匈奴,国内的经济也有意推动,三个标准都勉强达标了。

刘秀封禅,更多是为了强调“君权神授”,打开天界之门找老天唠唠嗑,毕竟他是刘发的后代,跟个平民百姓没区别,正统性不强,那就神性来凑。

再之后,数百年的大世,封禅者就断了一阵子。

整一个东汉,都是外戚干政,官宦摄政的破局面,没有皇帝好意思封禅,东汉末年之后,是三国,再之后,是篡夺江山的晋司马,其实司马炎应该封禅才对,强调一下神权,可能也是脸上过意不去,就没有这一茬。

谁知道,这就是一个王朝的巅峰了,两晋南北朝,强人不少,但没有人有资格封禅,最基本的,天下都没有一统,封个禅可能都要跑到敌占区去,这不是开玩笑呢吗。

而隋唐两朝,隋文帝、唐太宗其实是有资格封禅的,而且是非常有资格。

首先是一统了天下,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其次就是开科举,改变了人间的富贵结构,对外,杨家和李家都很硬气,一个是圣人可汗,一个是天可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惜的是,人家越能耐越不显摆,而李世民有过这种想法,刚一说出来,魏征就喷得李世民无地自容,没办法啊,人家李世民讲道理,尊重臣子意见,也就没提这回事了。

再之后是唐高宗,他完全是沾了他老子李世民的光,他做的事情,本质上也是替李世民做的。

而且李家当皇帝,的确是民心所向,你说需要天降祥瑞,不需要怎么造假,百姓都能给你编出来上报官府,这才是真的祥瑞。

武则天后来花那么多钱收买百官和百姓,人家都还是向着李家,站在李显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典型的祖上积德了。

再之后是唐玄宗,他也有资格把这个禅,封上那么一封。

唐玄宗的封禅,钱是够够的,什么海内外皆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们这个是真的富了,农业富足,加上那么多年天气气候就没有怎么差过,开元盛世一度被认为是古代的一个巅峰,人均粮食拥有量金字塔般的存在。

集隋建制,唐武德、贞观以来的文明成果在唐玄宗这里绽放,他封个禅,不为过,后来的安史之乱,跟他封禅这件事情,并不冲突。

也是唐玄宗证明了,封禅并不代表上天会保佑你,谁骚包谁倒霉,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皇帝也跑不掉这个原理。

自唐玄宗后,中原出现了一条分界线,请勿随便封禅,假如泰山下面挂着这么一个牌子,我想上面写的,也就是这几个字。

安史之乱是厉害的,横断神州,这场分裂造成的弊端,到了明代才彻底解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燕云之地的丢失,两宋没有一个皇帝说话是硬气的,就算喊出天下太平这句话,都要关起宫门躲在妃子的被窝里偷偷说。

又怎么敢到泰山封禅?

可是宋真宗他就敢。

作为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宋真宗真的没有资格,也以一己之力,把封禅这个传统搞坏了。

燕云之地丢失,还和游牧民族签协议,光这两件事,宋真宗能直接在古代帝王排行榜里垫底。

但是宋真宗的优势在于,他们老赵家给文人机会,澶渊之盟,那是宋真宗一个人的错吗?

大家都不希望武官做大,这个盟约,就是文官集团的意思,他们按着宋真宗的头把水喝了,还要给宋真宗办一个体面的仪式,告诉世人,这可是一件好事。

于是天下祥瑞多起,就连“天书”都出现了,宋真宗自己都信了,难不成这真的是一件好事?

也架不住宋真宗有钱,天下道观大建,这些掌握了信仰话语权的道士自然喜欢宋真宗,在民间传播宋真宗的伟大功绩,所以到了宋真宗这里,封禅名声彻底被搞臭了,不求你内外皆服,只求你长点脸。

宋真宗一封禅,直接把大宋搞穷了,但这件事,不能只是宋真宗背锅,文官集团不允许,宋真宗也是不行的,宋朝皇帝是最听话的皇帝,宋真宗他没那个能耐也要上,不是真的没自知之明,而是被骗得惨了,自己都信了。

大宋朝在军事上也是高走低开,宋真宗不行,后面的人更不行了,一丢再丢,一躲再躲,幸亏宋高宗没有封禅,保住了底线,要不然,始皇帝和汉武帝能在下面把赵家人踩死。

就这样,一直到明代,中原才算相对统一,可这个时候,因为各种因素,大家已经不喜欢封禅了,因为皇权加剧了,百官反而不喜欢再给皇帝加持,而且大明朝也没有那么体面,土木堡事变是个分界线,且看看,从明宣宗的宣德年间到土木堡之变这里,大明朝才富起来多少年而已。

也因为朱家人强势,要脸面,对于北方民族,不打服就觉得不成功,所以没有空骗自己去封禅,可问题是,他们也的确打不服,这个时候再按始皇帝的标准,汉家人已经是没有资格封禅了。

上一篇:大仪之战

下一篇: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