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结合起来,才能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洗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初,人们沐浴只能到河里洗。在洗涤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来还干净。于是泥土成为最早的清洁剂,当手沾油脂时,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污很容易去掉。直到现在,我们也会用搓泥土的方式来去除汽油、柴油、动物的油污。
但是泥土毕竟不能洗涤面部和细嫩部,于是人们从一些颜色发暗红潭水里熬制出结晶体状物质,可以洗去衣物和发际间的污垢。这就是原始的“碱”。碱有很强的去污能力,用于洗涤已经很悠远。即使现代人,各种皂类也有碱的成分。
从文字记载看,秦汉时期,人们就用皂角来洗衣物和头发了,到隋唐已形成惯例。皂角是皂荚树的果实。在使用前要将整个的荚果砸碎,弄成粉末状或泡在水中。
因为皂角是天然植物,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所以可以洗涤头发等细部。据说使用皂角水洗涤的头发,干净乌亮,略带芳香味,洗涤的衣物颜色不褪,因此很受百姓喜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过去,猪是人类家饲并食用的主要动物,因为猪的胰脏有很强的去污力,还能润滑皮肤,所以人们在猪的胰脏中加碱,缓解碱的刺激力,再添加一些香料,使其在使用时有香味,百姓把这样制造出的皂叫做“猪胰子”,并做出各种形状,成为了盛极一时的护肤品。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也对沐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祭祖前要沐浴净身,表示内心洁净虔诚。
沐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礼记》中有记载:“男女夙与,沐浴衣服,具视朔食。”每日早起,要沐浴更衣。对于夫妻而言,“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家庭中也有尊老礼节,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的脸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净,脚脏了,则用温水洗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习惯,甚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对“沐浴”有所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捧起水盆中的水做洗发状,意为沐,是“洗发”之意。而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中对此的解释是:“鉴,大盆也”,在铜镜尚未问世前,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
另外《红楼梦》中芳官洗头一回中也对古人洗头做了记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袭人忙打发人去说:“少乱嚷!瞅着老太太不在家,一个个连句安静话也都不说了!”睛雯因说道:“这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过是会两出戏,倒像杀了贼王,擒过反叛来的!”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宝玉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失亲少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又向袭人说:“他到底一月多少钱?以后不如你收过来照管他,岂不省事些?”袭人道:“我要照看他,那里不照看了?又要他那几个钱才照看他?没的招人家骂去。”说着,便起身至那屋里,取了一瓶“花露油、鸡蛋、香皂、头绳”之类,叫了一个婆子来,“送给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己洗罢,别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