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上最难的问题,是这个问题,至今无解!如果遇到一个外星人,只问一个数学问题,那么就应该是这个。
1、数学中的素数分布公式,N-S方程的求解,重整化的数学原理,发散级数的特征值问题,混沌问题,“NP=N?”问题,复杂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等等,这些难题的解决,都可以极大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如果我们碰到了一个外星人,可以问一个数学问题,只限一个的话,我觉得可以问“素数分布最简单的公式是什么”?
数学史上最难的问题,十大无解数学题
该问题是人类探索了2000多年的数学难题,目前最大的进展就是黎曼猜想,但黎曼猜想本身就是个未被证明的猜想,一旦有了素数分布公式,那么人类将掌握数学最根本的数论问题,一切数的规律都能用素数分布公式轻松推到出来,什么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素猜想,ABC猜想等等一切和数论有关,都能被证明或者证伪。
举例
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你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你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
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时间花费要多得多。这是这种一般现象的一个例子。与此类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诉你,数13,717,421可以写成两个较小的数的乘积,你可能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诉你他可以因式分解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个袖珍计算器容易验证这是对的。人们发现,所有的完全多项式非确定性问题,都可以转换为一类叫做满足性问题的逻辑运算问题。既然这类问题的所有可能答案,都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计算,人们于是就猜想,是否这类问题,存在一个确定性算法,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直接算出或是搜寻出正确的答案呢?这就是著名的NP=P?的猜想。不管我们编写程序是否灵巧,判定一个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内部知识来验证,还是没有这样的提示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解,被看作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于1971年陈述的。
另外,假如N-S方程被解决,人类可以彻底掌握流体力学的规律,飞机的研制,导弹的设计,飞行原理等等,都能可以用计算机去求最佳解。
N=NP?的解决,可以让人类掌握所有问题的最佳算法,什么素数分解,密码破译等等,都能随着该问题的解决,去寻求最佳解。
2、NP=P猜想是全世界千百年都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了解数字的本质结构和规律,不断验证与逻辑想象,用无限多个封闭幻方转换成一个无限的开放矩阵,用静止与运动的概念框架解决了此问题。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NP=P是一个数学界的难题,因为前题条件不足,数学公式都是知二求一,而大数分解是知一求二,是违反了数学规则的。n没有第二个前题数就象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条线一样,就不能形成直角坐标一样。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知道了每个奇合数s都有一组勾股数,比如以42,会以4形成两条边,把一条边减1等于3,把减的1加到一边上等于5,3x5=15,就是3+5=4+4,42-12=15,12(平方数)+15(长方数及合数)=16(4x4的平方数)。
所以在奇数中会形成一个偶数2相邻小的第一个奇数一定是一个奇合数,一个奇数2相邻小的第二个奇数一定是一个奇合数,到无限也成立。但是偶合数除以偶素数2就会回到奇数中来。所以奇合数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1002以内生成的奇合数,972以内奇数2共各有49个奇合数,992以内962——22共生成48个奇合数。以此类推,一万以共生成多少奇合数就可以算出来,一亿以内共生成多少奇合数,十亿,百亿,千亿,万亿,亿亿……,完全可以算出来。但是偶数以42为基础,奇数以52为基础,因为平方不减相邻数,比如42-12=15,52-22=21。如用52-42就等于5+4,42-32就等于4+3,奇素数最小是3,所以一个大正四方形减去一个小正四方形不能小于3。
如果小于3是不符合合数框架的。而42和52会各产生1个奇合数,62和72会各产生2个奇合数,82和92会产生3个奇合数,以此类推。如果不明白,我举例82=64,就是8米的两条边,总长就是16米,我们已正整数对折,就是82-12=7x9=63。82-32=5X11=55。82-52=3X13=39。92=81,两条边总长是18米,以正整对折92-22=7X11=77。92-42=5x13=65。92-62=3x15=45。就等于9+6=15,9-6=3。9+2=11,9-2=7。所以所有的等式都成立,如果你给我写出一个69743284983487872-8646397562=?。6974327633709031x6974329362988543。我可以马上写出这个奇合数。如果你给我一个奇合数让我分解,我也一时不能分解,一种方法就是除以√根号以小的所有素数。第二种方法就是在奇合数上加上相应自然数的平方,等于补平方差,等于另一个自然数的平方时,双双开平方,大方的边长加减小方的边长可得ab。补平方差的上限范围,n2加到奇合数n÷6就是补平方的上限。每个奇合数都有自己的平方差,比如:
79x15=1185
1185+1024=2209
2209√=47
1024√=32
472—322=1185
47+32=79
47—32=15
(b2+s)÷2b=(g2)
(s—b2)÷2b=(g1)
(a2+s)÷2a=(g2)
(a2—s)÷2a=(g1)
(a+b)÷2=(g2)
(a-b)÷2=(g1)
(g2)就是一个大正四方形的边长,大正四方形等于一个大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总高(g2)。(g1)就是一个小正四方形边长,小正四方形等于一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高(g1)。每个n(c)都有对应的勾股数,找到勾股数,这里说的勾股数是比21是长方形数(合数)加22是四方等于52时,用5(g2)+-2(g1)=3(a)7(b)就能分解。第三种分解法是要通过电脑编程做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方块素合数分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可以精准分解一个合数,电脑不用一个一个计算范围内盲解,只是在得到满足项时,电脑自动算出答数,它的计算时间复杂很小,因为乘除都不要,加减了去就行。不像前两项,要在相对范围内一个一个去运算,因为数太大时,我们就不做到了。
而第三种分解方法是建立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第二种分解的沿伸,就是说一个大四方减去一个小四方形成奇合数,所以我们依然不能分解大数,如果把这种形式转化成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它就是一个大等腰直角三角形减去另一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好处是无限放大,没有局限性。大家都知道三个相连数相加一定能被3整除,其实3不是个别,而是全部,就是比例说,七个相连数一定能被7整除,九个相连数能被9整除,所以所有的自然数都相同。比如21÷3=7,实际上是5+7+9=21,如减一行加一行就是7+9+11=27。如任意数从1+3+5=9,9√=3。3+5+7=15。5+7+9=21,7+9+11=27……。1+3+5+7+9=25,25√=5。1+3+5+7+9设为小平方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减一行加一行就是3+5+7+9+11=35,5+7+9+11+13=45……。7以7行加一行减一行。9以9行加一行减一行……以此类推。减一行加一行就会形成一种移动的运动波,每层波都等于它的n倍数,实际会形成梯形面积。所有的奇自然数都一样,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清楚这概念。公式为(g2)+-(g1)=ab。因为缺项,公式同过型式转化来处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素数合数分解模型却可以做到精准分解。为什么会能做到精准分解与素数精准分离呢?因为等腰直角矩阵是一个合数集盘,每个合数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为什么能分离素数呢?是因为素数并不属于合数集盘,无法形成满足项。也就是解决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基础。
数学史上最难的问题,十大无解数学题
做编程的大概方法,制成方格,1可制成一个小方格,3制成3个小方格,1的小格放最下面,3的三个小方格放的1的上面,5的5个小方格放在3的的三个小方格上面,7放的5的上面,每行加两个方格,以此类推到无限,就是说,电脑的性能做多大做多大,限于电脑的性能范围,像地图可大可小,这样叠加会形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的一种扩张域,记住,1+3+5+7+……定型的方格框架,然后,做实数方格,就是数值是多少,做多少方格,然后放在相应的平行内,在做一个归底键,把尾1拉到底1行,最上面一行如果形成满行,说明是个平方数,看行数的序号。
一般比例不大,为0.5%。大多数都不能一拉下就满行,所以99,5%都会短缺,做一个归左边键,把头格顺边行一直向上移,当尾1到右边时,一定是合数,就是头尾满足两边时,会形成标准直角梯形,如有两个P值,会形成一次满足项,如有九十七会那成质因数分解多项式组合个数的满足项,大约为nx2-1,以此类推。就是头尾满足两边时,计算机就可以用最上面实格总行高度数+-下面的空行高度数等于ab就出来了,再继续上移,上移到小于3行时,就算完成了,所有的多项式都是同一算法。如一个奇数上移小于3行时,一定是素数,因为素数的尾1永远不会到右边,形不成满足项。实数方格上移时让电脑计算出实数行高度,也同时计算出虚数方格行数高度。然后把实数格和空白格做成两层,空白方格不动,实数方格加上色要能移动。要高速运算大数,电脑的性能与编程要完美结合,编程可能要涉及很多复杂的东西,这就是NP=P?猜想里所提到的那个把NP问题下降到P类问题的集合与精确解的统一万能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