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5年,楚文王脸上中了一箭,收兵回城。但守门官就是不开门,问:“不知君上是胜是败啊?”楚文王说败了。守门官说:“自先王以来,咱楚军还从没吃过败仗,请君上打个胜仗再回来给您开门吧!”
这守门官牛气吧,但这还没完,守门官紧接着给楚文王指了一条”明路“!说道:”隔壁的黄国与巴国同罪,对楚国都不尊重,如果文王能击败黄国,方可向宗庙交代,我才能给文王开门呐!“
原来,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征讨巴国,不料出师不利,刚一上场,就被对方射了一箭,刚好射到脸上。楚文王负伤逃到楚国城门下,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更出人意料的是,楚文王虽然生气,却无可奈何,只好带着伤痛,转兵向东,去攻打黄国。
这位牛气的守门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诤臣鬻(yu)拳。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海瑞,也是有名的诤臣,但未曾见李世民、朱厚熜对他们如此惧怕,是不是觉得有违常理?
其实,这是因为鬻拳是位强谏之臣,他为了劝谏君王,其手段令楚文王又敬又怕。那是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和息国定下计谋,发兵灭了蔡国,蔡哀侯大骂楚文王不义。楚文王恼怒之下,架起油鼎,要烹杀蔡哀侯。
这时,鬻拳一再劝说楚文王,不能杀了蔡哀侯。鬻拳给楚文王分析说:”杀一个小小的蔡侯轻而易举,但他的死会让其他诸侯国产生恐惧,从而联合起来对付楚国。如此一来,楚国就会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不仅北上扩张的道路会更加艰难,还会有亡国之险。
现在蔡国已经不能威胁楚国,您何不善待蔡侯,怀柔天下,让诸侯国对您信服,这样不是一举两得吗?“
纵观当时的形势,鬻拳所言的确是上策,而且自古以来,杀俘虏都不祥,被人诟病。何况楚文王为了一己之愤,竟要用烹杀的残忍方式杀死一个诸侯王,果真这么做,其他诸侯国定然会像鬻拳所言,联合抵御楚国。因为诸侯王害怕自己一旦被楚国打败,也落个被烹杀的结局。
鬻拳分析的有理有据,但楚文王在气头上,固执己见,就是不听。紧急关头,鬻拳豁出去了,他紧走几步,冲到楚文王跟前,拔出佩剑,直接把剑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怒气冲冲地说:“我宁可与大王同死,也不愿见您失信于天下诸侯,让楚国百姓遭受亡国之痛!”
楚文王万没料到作为臣子的鬻拳,竟敢用如此过激的方式谏君,顿时吓得魂不附体,一连口地说:“我听你的,我听你的!”
说着,楚文王连忙命人撤下油锅,放过蔡哀侯。鬻拳这才放下佩剑,然后走下台阶,跪在楚文王跟前,说:”君王能听臣的建议,是楚国之福,百姓之福。但为臣者以死胁迫君王,论罪当死,还请大王处死我。”
楚文王定了定神,仔细想了想鬻拳刚才的建议,突然想通了,认为鬻拳是为楚国着想。再者,楚文王素知鬻拳个性耿直,也就没怪罪他,说道:“你也是一片忠心,为了楚国才这么做的,我不怪罪你,这事就算了吧。”
鬻拳又不同意了,他说:“大王虽赦免臣,但臣却不敢赦免自己?”话音刚落,还没等楚文王反应过来,只见鬻拳操起佩剑,砍下自己一足,然后忍痛大喊:“人臣有无礼于君者,视此!”
楚文王和群臣这一天过的,那真是惊心动魄,要是心脏不好的,估计早就被鬻拳给吓死过去了。当时,楚文王和群臣被鬻拳惊的一愣,等他们回过神后,赶紧派人救治鬻拳。事后,楚文王还把鬻拳砍下的那一只脚,供奉在太庙,时刻警示自己。
楚文王认为鬻拳很忠心,再者鬻拳天天位列朝堂,大家也害怕,就派他去管理城门。本以为以后可以无忧了,不料公元前675年,楚文王败军回国后,又发生了开头的奇事。
楚文王进不了城,只好按鬻拳所说,打败黄国后才回师,但由于箭伤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楚文王死在了回师的途中。消息传来,鬻拳悲痛欲绝,他扶立文王长子堵敖继位,办完楚文王的葬礼后,哭着向新王堵敖说:“臣先后两次冒犯先王,纵使王不加诛,我又怎敢偷生?”
话音刚落,鬻拳又砍下一足,然后自刎而死。死后按他生前所说,葬于文王墓前,于地下继续守护楚文王。鬻拳因两次强谏楚文王名留千古,而从楚文王对待鬻拳的态度上,也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明君,这应该就是楚文王时,楚国强大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