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写了一辈子的小说,写了家国情怀,写了民族大义。他的小说之中,不仅仅充满了江湖的浪漫,同时还穿插了很多现实主义的情节。
金庸先生在晚年评论自己的作品,认为《鹿鼎记》一书是自己生平最满意的作品。看过《鹿鼎记》的人,都对书中的一个情节有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整部小说的开端——明史案。
纵观整个清朝历史,这样的牵涉人数众多,处罚严厉的案子,是不少见的。事实上,在集权达到顶峰的清代,皇帝的意志就是一切。在案件上,皇帝一言可以让律法作废。
但是,在雍正时期,就发生了一件奇事:一个想要谋反的书生,在事发之后没有受到一点处罚,直到乾隆朝才被酒后算账。这个事件,就是清代赫赫有名的曾静谋反案。
雍正时代的往事
岳钟琪永远都想不到,自己好好的总督当着,莫名其妙就惹火上身了。1728年,岳钟琪已经是位极人臣的武将。身为川陕总督的他,是地方行政的一把手,同时还有军权。
作为地方大员,岳钟琪在地方治理上极其出色,让四川一带的民族矛盾缓解了不少。作为军人,他更是当朝名将,将准噶尔的军队挡在外面数十年。
就是这样的一个官员,被想要反清复明的曾静盯上了。曾静本身只是一个腐儒。他不是什么有名的思想家,前半生接触的也只是普通的儒学。
如果不是这起谋反案,他可能会在家乡作为一个生员,每日教书讲学,就此籍籍无名度过一生。
然而,曾静接触到了反清复明的思想。曾静思想发生转折的契机,居然是因为科举。作为一个老实的做题家,曾静本来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什么激进的思想。但是,在读到吕留良的点评之后,他的三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反清复明失败的吕留良,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反清复明而奔波。早年起兵失败后,吕留良就蛰伏起来。他开办书局,暗地宣传反清复明的思想。
曾静的三观,在吕留良的文章冲击之下,发生了重塑。在拜访吕家,阅读吕留良的遗作之后,曾静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清复明斗士。
然而,自从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清朝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特别是过了康熙一朝,清朝政府早已不是刚刚入关时的模样。
因此,在此时谈反清复明,是真正的不切实际。在时代的浪潮面前,即使是诸葛孔明复生,清朝的统治都不能够被动摇。
但是,在康熙朝末期,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这件事情,让曾静仿佛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方法。
老实人曾静
看过清宫戏的人,应该都对康熙朝发生的九子夺嫡有很深的印象。在这场最高规模的权力的游戏中,雍正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华帝国的主人。
现代人对于这场政治斗争的过程,已经是相当了解了。早年拍摄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更是用浅显的方式将整个事件都拍摄了出来。
但是,曾静对这起政治事件的了解,只能来自于民间传说。他听到的版本中,雍正下毒谋杀康熙,用最阴险的方法成为了皇帝。满清朝廷已经暗流涌动,手握兵权的皇子和大臣已经准备起兵。
曾静作为一个老实人,没有经历过权力斗争,对这样的谣传深信不疑。在信息错误的情况下,他开始筹划起自己的反清大计。
摆在曾静面前的难题,就是没兵。经历康熙一朝,怀有异心的将领早就被洗刷得差不多了。到了雍正朝,想要找到一个心怀大明的将军,难度有一点大。深思熟虑之后,曾静将目光投射到了岳钟琪身上。
岳钟琪虽然是边防重臣,但是家世很是特殊。他的祖上,是名将岳飞,和金人有不小的仇恨。同时,岳钟琪本人曾经在十四阿哥的手下打过仗,跟十四阿哥有不小的渊源。
因此,曾静给岳钟琪寄书一封。他没有表明身份,只是劝说岳钟琪对清政府起兵,恢复明朝正统。
在民间,朱三太子的传说一直都存在。康熙年间,民间起义多以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义。曾静在书中说,自己能够号召多省民众,联合反清。
岳钟琪接到了这么一封信,他的吃惊是可想而知的。他搞不清这封信是什么来头,背后的势力到底是什么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岳钟琪干脆用了将计就计的方法,决定将背后的人给勾引出来。
曾静得到了岳钟琪的肯定之后,相当兴奋。他没有多做怀疑,认为岳钟琪因为祖上的缘故,肯定会成为反清复明的簇拥。他亲自拜访岳钟琪,想要具体讨论反清的事项。然后,曾静就被抓起来了。
富有好奇心的雍正
被抓起来的曾静,并没有被当场判刑处死。接着,整个清朝历史中,最为神奇的一幕上演了——皇帝与反贼开展辩论。
雍正是一个矛盾的人。作为清朝最务实的皇帝,雍正在大臣的贪污问题上不留一丝情面。他能够将兄弟关押多年,把为自己效力的年羹尧流放到边地。但同时,他又会在给群臣的批示中,展现出活泼的天性。
就是这么一个皇帝,他内心的骄傲,内心对于自己功绩的认同,让他想要见一见那个想要反抗自己的人。他希望知道,为什么自己做出了这么多的成绩,却依然得不到民间的认可。
但是,雍正并没有得到他心中的答案。曾静在雍正面前,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忏悔者。他声称,自己的主张都是错误的,是对雍正的污蔑,是自己的呓语。
雍正赦免了曾静,并且还把自己和曾静的对话编录成册,发布天下。同时,雍正还专门下令,不允许子弟对曾静进行任何形式上的清算。不过,不要因为这件事,就认为雍正是个宽宏大量的君主。
一地鸡毛
在曾静案过后,雍正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清算。事实上,曾静案被视为雍正一朝文字狱的转折点。
曾静案之前,雍正朝的风气相较于康熙时间,较为宽松。但是在曾静案之后,雍正开始大兴文字狱,并且将吕留良开棺弃骨。
雍正死后,曾静被乾隆清算,以毁谤的名义杀害。
纵观整件事情,雍正的用意不言而喻。他不担心孱弱的敌人,但是害怕成了思潮的思想。当雍正离世之后,还活着的曾静已经成了一个政治符号。年轻的乾隆,自然是会利用曾静增加自己的政治威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