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金庸的武侠故事就如同读一部另类史诗”,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了,但金庸的故事的确是有些许史诗感,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他在故事中引入了时代背景设定,同时也将一些历史人物近乎完美地融入故事,霎时间让人有些恍惚,分不清那是武侠还是真实的历史,着实是妙。
不过说来奇怪,金庸的所有作品中,居然没有以汉唐两朝为背景的作品,为何他要略过这两个朝代?难不成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没有故事可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不过细品原著,其实你可以从书中的某些角色身上找到答案。
一、其他作者的故事
有人说金庸之所以不写汉唐两朝的故事,是因为有其他作者已经创作出了一些经典之作。
以唐朝为例,诸如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女帝奇英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黄易的《大唐双龙传、金寻者的《大唐乘风录》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所以有这些“珠玉在前”,所以金庸不去写唐朝背景的故事?
(金庸)
但这明显是说不通的,总共就那么些朝代,可武侠小说作者何其多?总顾虑旁人写了什么,你就不写,那还有什么题材可写?明显僧多粥少,更应该用实力说话。
要知道写宋、明、清三朝故事的作者也非常多,可金庸的故事却主要是以此三朝为背景,他哪里顾及过其他创作者的想法?
还有一点,前文只提到了唐朝背景的故事,事实上汉朝背景的武侠小说更是寥寥无几,从这个角度来看,“顾及其他作者的作品”也是解释不通的。
那为何金庸没写这两朝的故事?莫不是这两个朝代高手凋零?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传说中的高手
尽管金庸没有直接写唐朝的故事,但他在自己的故事中却提及了唐朝相关的元素,比如关于《易筋经》这本武学宝典的传承,就与唐朝的一位高手有关。
当初那《易筋经》只有梵文版本,中原地区自然是没有几人能够参透其中的奥秘的,而参透这本秘籍的人居然是一位名将。
书中是这么说的:“但那般刺密谛大师所阐发的,大抵是禅宗佛学。直到十二年后,二祖在长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轻人,谈论三日三晚,才将《易筋经》中的武学秘奥,尽数领悟……那位年轻人,便是唐朝开国大功臣,后来辅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将入相,爵封卫公的李靖。”
要知道《易筋经》可是少林派最精妙的武功之一,少林派历代僧人中别说将其“练成”,甚至能习得其皮毛者也是寥寥无几,然而李靖却只花了三天的时间便将它参透,这是何等夸张的武学天赋?
(石破天剧照)
还有《侠客行》中的《太玄经》,也与唐朝的高手有关。
整部作品中,最大的悬念就是侠客岛的秘密,而当石破天登岛之后才发现侠客岛并非龙潭虎穴,而是一个习武之人的天堂,那里刻着《太玄经》,凡染指其中武学者,无一例外都成了绝顶高手,石破天本人也在练成《太玄经》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而根据太玄经的经文来看,它似乎是“仙剑”李白所创,书中提到过这么一段设定:“赵客缦胡纓,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太玄经》的经文就是当年李白所写的《侠客行》,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也不是什么文弱书生,他是文武双全的奇人,剑术也是一绝,金庸将他定位为绝顶高手,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汉朝群雄,金庸提到过一些三国时期的高手,那也算是东汉末年,如此看来,大汉时期更不缺高手了。
所以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应该是群雄争霸的时代,理应能够写出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么好的题材,金庸为何要放弃它们?或许从萧峰和郭靖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三、萧峰与郭靖
萧峰和郭靖有何共性?很简单,他们都是侠之大者,他们与一般的武林侠客有何区别?就在于他们都是心怀家国大义之人。
萧峰身为契丹人,却被汉人养大,这样复杂的身份让他身处宋辽夹缝之中无所适从,但他最终做出了理智的选择,他要维护宋辽和平,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最终在平息一切纷争之后,他选择自戕身亡。
郭靖虽在蒙古长大,但他一直没忘记自己是大宋子民,所以后来的他回归宋土,成为了襄阳守将,并且带着自己的家人一同镇守襄阳,对于守卫襄阳这件事,他说他能做的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实上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不仅他自己,就连他的妻子、儿女们也都与他一同战死在襄阳,这是何等悲壮。
你可能要问了,这与金庸不写汉唐两朝的故事有什么关系?答案很简单,就在于那两个朝代过于强盛了,谈及汉唐两朝,它们的代名词就是“强汉”和“盛唐”,如此盛世,周边的势力根本没有资格与他们抗衡,没有曲折和困难,如何彰显出大侠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推进作用?
如果不写家国大义,只写一些武林高手之间的爱恨情仇,那未免过于小家子气了。
金庸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过,他的武侠故事重点不在于“武”,而更多地在于“侠”,他所指的“侠”也不是小家子气的武林游侠,而是指心系天下的家国大义,也正因为如此,金庸选择放弃了汉唐两朝的素材,只让这两朝的高手出现在背景设定之中,这种做法是十分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