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这本书写了什么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完美又有趣的世界,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航海家,这位航海家来到了一个特别的国家旅行,这个国家就是乌托邦。在这个国家中人民平等,财产公有,按需分配,人民着装统一,在公共餐厅用餐,官员是由公众选举,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私有制的憎恶,同时内心期待乌托邦社会的到来。大家知道桃花源在哪个地方吗?这也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地方。
乌托邦主义为什么可怕
乌托邦主义与马克思共产主义是不同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是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乌托邦主义是空想的,凭空猜测,所以有的人会觉得乌托邦主义在误导人,所以特别可怕,大家也了解乌托邦可以比喻什么,乌托邦美好但不真实,所以大家不要盲目的追求乌托邦社会。
乌托邦主义是什么?
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的词意含糊――既表示努力追求“福地乐土”的崇高,又表示寻找“乌有之乡”的徒劳――反映了乌托邦思维方式固有的含混性以及它同历史的含糊不清的关系。因为乌托邦是超历史的道德理想的产物,道德要求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微妙而不确定的关系。乌托邦是人类所希望的完美的前景,而历史则是人们正在创造的不完美的前景,它们两者并不是一致的。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的意识才赋予乌托邦思想以道德感伤的意义及其历史的含糊性。在道德上,乌托邦或许是“福地乐土”,而在历史上,它却可能是“乌有之乡”。
历史的动力不是乌托邦的实现,而是对它的奋斗追求。正如韦伯所说:“人们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东西奋斗,否则他就不可能达到可能的东西了。”也正像曼海姆所警告的那样:“如果摒弃了乌托邦,人类将会失去塑造历史的愿望,从而也失去了理解它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同时摒弃历史和乌托邦,历史发展的进程就约不可能完全按照乌托邦的模式来塑造。假如乌托邦业已实现,那么它也失去了其历史意义了。
乌托邦主义是什么?
“乌托邦”原为英国莫尔所著的书名简称。《乌托邦》一书中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理想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后来,“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而“主义”是指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因此,“乌托邦主义”是指乌托邦早期的社会实践运动和学说,也被后人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或乌托邦社会主义。
“乌托邦”本意就是“没有的地方”。1516年,英国的莫尔 (1478—1535)出版了简称为《乌托邦》的著作,书中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一切生产资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今天,“乌托邦”有一个更广泛的意义,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为现实的尝试,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无法实现的愿望、计划、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
“乌托邦”就像我们的“桃花源”,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寄托。当人们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痛苦、无奈时,只能依靠“乌托邦”来安慰自己的灵魂。
世界历史上,很多人都曾经描述过乌托邦。比如,柏拉图就认为理想的社会是没有家庭的,而培根相信科学能够教化人类。英国诗人弥尔顿认为人类曾经过着天堂般的生活,男女赤身裸体毫无羞耻之心,饮泉食果,与雄狮嬉戏玩耍,但是这一切全都毁于罪孽;另一位英国诗人莫里斯则倡议用刺绣代替惩罚和学校,威尔斯则干脆呼吁对“不合时宜者”进行绝育。
再如英国作家劳伦斯,曾经认真考虑推行没有金钱的乌托邦,他认为“每一个强大的灵魂都必须斩断与这个社会的联系,抛弃它的虚荣与恐惧”,同时考虑可以叫上朋友一起去那个名叫拉纳尼姆的小孤岛。
有学者认为,乌托邦正是用展现潜在的完美这种方式揭示了人类实际上的堕落,用告诉人们美好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来衬托现实世界的败坏。从这种意义上说,乌托邦就是披着欲望外衣的焦虑和沮丧。
乌托邦主义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或“乌托邦社会主义”,这是一种不具现实性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理想。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之一,是16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创立的学说。莫尔在《乌托邦》一书,该书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它在客观上反映了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早期无产者的愿望和要求,既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又对未来社会作了多方面的构想。可以说。自托马斯·莫尔开始,16世纪至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理想化的社会制度,并描述出该种社会实行公有制、人人平等劳动、没有压迫、接需分配等社会主义等等基本原则。他们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乌托邦,也有的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盛行于19世纪初叶,也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公开化而尚未激化的时期。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在空想社会主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为后人对社会历史的探索提供了许多思想材料,对以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学说仅仅限于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幻想性描写,处处印着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痕迹,而没有指出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这是当时他所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
其实,乌托邦主义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体现了乌托邦主义,也有人称之为乌托邦现实主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游历欧洲各国,去宣传他的政治理念,试图实现其贵族政治理想。但无果而终,公元前387年,他回到希腊,创建了阿卡德米学园。在这里,他任教40年,直至终老。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就是《理想国》。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国家的景象。柏拉图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理想的王国,这个国家不受任何阶级的干扰,但他追求的不是民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必须有理想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欲望、感情和知识,但由于人们获得的知识有多有少,占有欲也不尽相同,出现这种情况,国家就必须由有知识的人来领导,哲学家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把人分成了三个阶层,即卫国者、士兵和劳动者。在这样的国家里,女人和男人权利相等,且存在绝对平等。
但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