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情节: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
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
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
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扩展资料: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诸葛亮七擒七纵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七擒七纵来比喻很有计谋的人,善于运用策略,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七擒七纵的出处,也正是因为诸葛亮七擒七纵的策略,才让孟获输的心服口服,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那么关于七擒七纵你还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七擒七纵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的出处吧。
七擒七纵什么意思
七擒七纵的出处是诸葛亮,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善于运用策略,思维灵敏,善于观察,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对方真正的信服于自己,所以七擒七纵通常用来比喻有一定计谋的人,头脑聪明,善于运用一定的策略,从而使对方心服口服。现实生活中懂得运用七擒七纵的人都是非常厉害的,是被大多数人所佩服的。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
看过三国的人,想必都知道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指的是诸葛亮,相传在三国年间,诸葛亮南下出征,路过南蛮人的地区,此地的首长叫孟获,为了使孟获真正的信服于自己,不与自己为敌,诸葛亮每抓一次孟获后,就将他放掉,以此循环,最后孟获共被诸葛亮抓获了七次,同时也被放了七次,从那以后,孟获真真正正的放下了敌意,开始信服于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表示佩服,以上就是七擒七纵的来源,所以诸葛亮则是七擒七纵的主人公。
七擒七纵是成语吗
七擒七纵的出处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使当地的酋长孟获信服于自己,从而对其使用的策略,这则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的,所以说严格意思上来讲,七擒七纵是一则成语故事,那么它自然属于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