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真正遗诏是什么?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康熙遗诏》一式四份,分别藏于台湾故宫,大陆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档案馆。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但因为此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西方1725年最早出版完整英文版康熙遗诏,由康熙身边传教士马国贤于1721/22年带回,途经伦敦出版。
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可是,十改于只是小说里的说法,真正让史学家怀疑雍正继位过程的,是其他历史记载。
康熙遗诏翻译历来帝王治天下,未曾不把“敬天法祖”作为首要任务的。“敬天法祖”的实践,在于怀柔远方、优抚近地,休养苍生,把天下人的利益和心愿作为自己的利益和心愿,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日夜辛勤工作,未曾有一丝休息,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这大概就接近“敬天法祖”的要求了吧!
今朕年近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在是仰仗上天、祖宗的保佑,不是朕浅薄的才德所能办到的。逐一查看史册,自黄帝甲子年,到现在一共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余帝,像朕一样在位时间长的甚少。朕执政达到二十年时,不敢想象能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想象能至四十年,现在却已经六十一年了啊!
《尚书·洪范》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把考终命列在第五位,实在是因为它十分难得的缘故。今朕年过花甲,尽有天下,子孙一百五十余人,天
下安乐,朕之福气亦如云般深厚了,即便有时有不顺心的也能不放在心上。想到自登基以来,纵然不敢自认为能够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效法三代明圣之主,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勤勉工作、小心敬慎,日夜操劳,未曾稍有懈怠。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这哪里仅是“劳苦”’二字就能够概括的?前代帝王有的享年不永,史论一律认为他们是沉迷酒色所致,都是书生喜欢发表嘲讽言论的结果,即使纯全净美的君主,也一定有可以指摘的瑕疵。
朕现在为前代帝王剖析辩白,大概是由于天下事繁,不能承受劳惫所致的吧!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的,惟诸葛亮能做到这样。像帝王责任沉重,无可推卸,哪里是臣下所能够相提并论的?臣下应该出仕则出仕,应该停止则停止,年老退休回家,抱子弄孙,犹可以悠闲自得。为君的辛勤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声称“无为而治”,却葬身于苍梧;禹出行乘四载,却也辛勤劳作,殒身于会稽。像这都是勤劳政事、四处考察、不遑宁处,岂可称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呢?
《易》遁卦六爻,不曾提到人主之事,可见人主最初就无休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实在是在说此。
自古得天下的没有比我朝更加正当的了。太祖、太宗起初无取天下之心,曾率兵到达京城,诸大臣都说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平日非盟好,今欲取之十分容易,但想到中国之主,不忍心夺取罢了。后来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一同前来迎接,于是剪灭闯寇,入中原承接大统,稽查典章礼仪,安葬崇祯。
当初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人,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最终归汉所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最终归明所有。我朝承袭祖宗功业,应天顺人,抚恤百姓。由此可见,乱臣贼子没有不被真主驱除的。大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的,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的,不能使之不享太平。
朕自幼读书,对于古今道理大略能通晓,又年轻力盛时,能拉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用兵治军的事,皆绰有余力,然平生未曾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一己谋划。户部帑金,非出兵、赈饥不敢随意花费,认为都是小民膏脂的缘故,所有巡狩行宫,不加彩色修饰,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与治理河水的工程相比,一年花费三百余万,尚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当初梁武帝也是创业英雄,后来年老,被侯景胁迫,于是有了台城之祸;隋文帝也是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儿子炀帝之恶,最终导致不能完满结局,皆因为分辨不早的缘故。朕之子孙一百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即使以寿终,朕亦愉悦。至于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饶余王之子孙,现今都安在,朕去后你们若能协心保全,朕也能欣然离去。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好,十分像朕,一定能继承大统。命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服丧二十七日释服,布告天下,让他们都知此消息。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康熙遗诏的野史传闻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祯,而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辽宁省档案馆专家介绍,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但海峡两岸的两份康熙遗诏的满文部分的继位人描述部分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