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
古代滴血认亲并没有科学依据。
滴血认亲这个方法创立于三国时期,一直被古人认定是认亲的不二方法。古代的滴血认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合血法,另一种则是滴骨法。
1、合血法
合血法是将两个人的血滴在器皿里,看两滴血是否融为一起,如果融在一起就表明他们两是有血缘关系的,如果不能,那么就表示他们两血缘上并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上这个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因为通过水的温度就可以控制两滴血是否能融为一起,如果温度低,则两滴血在滴进去的时候会迅速凝结,就不会融在一起;相反,如果水温度高,那么血就非常容易散开,看起来就像融合在一起。
2、滴骨法
如果一个人去世后只剩下骨头,要辨别他是否是亲人的办法就是把血滴在他的骨头上,如果骨头把血吸收了,那就说明他们彼此有血缘关系,如果血从骨头上划过,那么他们就没有关系。
实际上骨骼不管是露天还是埋在泥土里,它的软组织都会腐败然后溶解消失,骨骼表面就会变得腐朽发酥,这时候不管是什么液体都能渗进去,所以滴骨法并不科学。
笔者今天带你了解“古代皇宫滴血认亲科学吗”:
我们在影视剧上经常可以看到,一般要证明两个之间是不是亲子关系的时候,都会选择滴血认亲这种方式。那么,滴血认亲科学吗?多年来一直都受到人们的质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滴血认亲科学吗?
滴血认亲科学吗
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是不可信的。古人缺乏认识人体的恰当手段,不具备现代医学知识,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一家人血脉里流着相同的血。相同的血混合便能融合,不相同的血混合便不能融合。
而且实际上,由于“滴血认亲”常常是将血液滴入清水中,红细胞由于渗透压的原因会导致细胞膜破裂,所以通常情况下两滴血型不同的血也不会出现沉淀的现象。
血型相同≠亲生
但血型是否相同和是否亲生并没有关系。中国人口有13亿,而ABO血型就只有四种,相同血型的人有千千万万,如果就根据血型是否相同来判断是否有亲子关系,那世间的冤假错案也就太多了。
可见,能融合也不一定是亲生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具有亲生关系的父母和孩子,血型也很可能不同。ABO的四种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存在一定的遗传规律。
从后面所附的表中可以看出:父母和子女的血型对应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父亲是AB型血,母亲是O型血,生出来的小孩血型却将是A或B型,与父母的血型都不同。所以说,两滴血相容可以说明血型相同,但并不能进一步说明是否亲生。
“滴血认亲”的原理
不同血型的血一旦被混合,可能会出现沉淀之类的情况。民间传说中的“非亲属关系血液不能相融”,说的就是发生这种沉淀的情况。
通常说的血型是指ABO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它是根据血红细胞表面ABH抗原进行分类的。特定血型的血,红细胞膜上有特定的抗原、血清中有不同类型的抗体。
红细胞膜上只有A抗原的为A型血,血清中有B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B抗原的为B型血,血清中有A抗体;红细胞膜上同时有A、B两种抗原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A、B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H抗原为O型,血清中同时有A、B抗体。同类型的抗原、抗体可以结合,从而使红细胞由于重量增加沉积下来。
举例来说:如果一滴A型血与一滴B型血滴在一起,A型血红细胞结合B型血中的A抗体而沉淀,B型血红细胞也会结合A型血中的B抗体而沉淀,这样便产生很多沉淀性颗粒。这就是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会产生沉淀的原理。
这些沉淀看上去就像小颗粒(血量越多、颗粒越多),表现出来便是不能融合。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不同血型的两滴血相混合时。而相同血型的两滴血,红细胞不会结合抗体,就可以融合而不发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