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年,蔡伦造纸成功,距今已1910周年。
纸的发明和使用,使中国文明摆脱沉重的竹简,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蔡伦是位宦官,他的一生,他的成就,都跟这个身份浑然一体,无法分开。
我们热衷于讨论英雄和权贵,而对蔡伦这样伟大的发明家没有足够的敬意,只能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存在巨大的问题。
卷入“宫斗” 蔡伦上位
蔡伦本是洛阳皇宫里的小宦官。
他是桂阳(今湖南耒阳)人,十多岁时被选入宫中。四五年后,他成为小黄门,又过了七八年,他陡然升为中常侍。这是两千石的高级宦官,相当于朝廷九卿,而此时蔡伦不过二十七八岁。他的这次升迁,与一场宫廷阴谋有关。
汉章帝的窦皇后天生丽质,聪慧异常,也悍妒异常。她没有儿子,宋贵人的儿子刘庆被立为皇太子。于是一场汉代“宫心计”上演,经窦皇后一系列“挖坑”,章帝废掉刘庆,改立皇后养子刘肇(章帝与梁贵人之子)为太子。不久,失意的宋贵人饮药自杀。
在这次宫廷巨变中,受窦皇后指使,蔡伦参与了诬陷宋贵人的事件。章帝病故后,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当时年仅十岁,由窦太后临朝听政,蔡伦受到重用,成为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这个让蔡伦发达的事件,30多年后成为他的死因:废太子刘庆的儿子当了皇帝,就是汉安帝,他清算旧账,蔡伦因此被迫自尽。不过这是后话,有这30多年时间,蔡伦成就了不少正事。
《后汉书》记载,身居要职的蔡伦颇具东汉士风,他有才学,温厚谨慎,工作尽心,敢于直言进谏,“数犯严颜,匡弼得失”。他似乎不是一个喜欢官场迎来送往的人,“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有人把“暴体田野”理解为在原野中裸体,这显然有问题,那还不是魏晋时代,蔡伦也不变态。“暴体田野”应该是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到农村去,参与生产劳动。
这位皇帝一家三代与蔡伦恩怨纠缠。
掌管“尚方” 大展奇才
过了几年,蔡伦兼任尚方令,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几年后,富有科学头脑和发明家气质的蔡伦干出了大名堂,在他的领导下,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晚蔡伦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品牌”。
造纸工艺的创新,也是在这个时期,《后汉书》说,蔡伦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向汉和帝献纸,那么纸的发明,当在公元97年到105年这七八年间,当时蔡伦40岁左右,正当人生盛年。
“蔡伦造纸”起纷争
史书上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十分简略,只说“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材料的选取、工艺的改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程必然艰难曲折,涉及的技术问题也很复杂,搁在现在,写几十篇论文、几部书都没有问题,但史官却十分吝啬,只用了不足20个字全部交代完了。
不过,这个记载虽简略,却很确切,认定纸的发明人是蔡伦,长期以来,成为定论。但近些年来,颇有人提出异议。
有人说,蔡伦之前的史书上,就已经提到“纸”。这倒好解释,《后汉书》说得很清楚,“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纸”这个字,从字形和许慎《说文解字》看,就是跟丝织品有关系,是用来抄写文字的丝质纤维品。或许蔡伦给新产品命名时,用了一个已有的旧字,“纸”才有了现在的含义。
否定“蔡伦造纸”的人,主要的证据是考古学发现的西汉纸。1957年,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发现西汉古墓,墓中有成叠的古纸残片88片。经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这一墓葬不会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比蔡伦造纸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肃汉居延遗址也发掘出两张西汉后期的麻纸。
但有研究者使用现代仪器观察“灞桥纸”,发现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说明它的切断程度较差,是由乱麻、线头等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其余几种所谓西汉古纸,也都十分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纸的雏形。
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既然此前已有纸,蔡伦就不能算纸的发明人,顶多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这种说法有点像“抬杠”了。瓦特之前,也已经有蒸汽机,法国人丹尼斯·巴本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英国人纽科门造出了工业用蒸汽机,并已在煤矿使用。但瓦特还是被公认为蒸汽机的发明者,认为是他叩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一个伟大的发明,必然有长期的积累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蔡伦采用常见而便宜的新材料,摸索出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一整套工艺,这些在造纸史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后汉书》的记载看,蔡伦于105年把自己造的纸献给汉和帝,“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从这些记载看,蔡伦造的纸,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并且与以前所谓的“纸”有着本质区别,很快流行开来。如此看来,尊蔡伦为纸的发明者,没有任何问题。
几年后,皇帝令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而令蔡伦监典其事。校订完成后,蔡伦大量用纸抄写,颁发给全国各地,形成用纸抄写、传播儒家经典的一次高潮,更促进了纸张的应用。
公元121年,汉安帝亲政,想起祖母和父亲的仇怨,拿蔡伦出气,令他“自致廷尉”,就是找廷尉自首,“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后汉书》里的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蔡伦强烈的自尊、自爱。
全世界造纸技术只有一个源头,就是蔡伦的造纸术。其他地区都没能独立研究出这项技术。造纸工艺极其复杂,能创立整个造纸流程绝非易事。
洛阳无处祭蔡伦
蔡伦是最被低估的科学家,在他生前如此,身后亦如此。
蔡伦生前,官高位显,受封龙亭侯,“邑三百户”,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宦官,与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无关。他一生的荣辱沉浮,乃至最终饮鸩自尽,都跟他伟大的发明完全无关。
伟大的发明,没有给蔡伦增加一点荣耀。这足以说明,东汉时期的价值取向存在严重的问题。
洛阳洛浦公园里的这个石碑,是我们所知的洛阳对蔡伦的唯一纪念。
牛顿死的时候,给他抬棺的有三位公爵、两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海关官员亚当·斯密参加宴会,所有的贵族、富商都为他起立,斯密说:“先生们,请坐。”首相来到他身边:“博士,您不坐,我们是不会坐的。哪有学生不为老师让座的道理?”这是英国人对智慧和创造力表达的尊敬,远远超过纸的发明者在东汉受到的尊敬。
拿1900多年前的东汉与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相比,或许不公允;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大概也超出了东汉人的想象。但即便时至今日,我们对蔡伦表达的尊敬仍是不够的。蔡伦十多岁来京师,在这里生活了46年,他一生的成就,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我们游走洛阳——昔日的汉魏故都和如今的洛阳,都没有发现可以凭吊蔡伦的地方。或许洛阳历代名人太多,家底太厚,顾不上蔡伦?
人们热衷谈论历史上那些英雄、权贵,比如曹操、关羽等等,但若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论,蔡伦远远超越他们。这个人曾助中华民族卸去简牍的重负,用纸张书写出多姿多彩的文明华章。对文明做出如此贡献的人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足够的尊重。
在西方,却有人给了蔡伦足够高的评价。美国人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选入了7位中国人,按排名顺序分别是:孔子、蔡伦、秦始皇、毛泽东、老子、隋文帝、孟子。蔡伦位居“100名人”的第七位,排名远在我们熟悉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哈特对蔡伦的评语是:“纸的发明,使中国文化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