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引发全民吐槽,尤其是武媚娘等一班大唐“高级白领"身上的华美服饰,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好奇,《禁天金报》的记者还专门就此问题采访了我。在我看来,唐代女性并不输现代女性,开放、时髦、讲究个性,尤其是中唐时期的女性,穿着很“艳”、很“露”、很“透”。
不只是服饰,唐代女性的发型同样是历代女性中最好看好的,款式丰富,表现突出。这篇博文就专门来说说包括唐代女性在内的古代发型风格,看看古代女性都是如何梳妆打扮的。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代女性对发式确实很在意,先后发明了不少流行发式,其中“披发”、“断发”、“辫发”、“髻发”这四种最为出名,可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式”。
现代多管头发风格叫“发型”,古代称“发式”多。从史料及现代考古出土物来看,发式的流行与女性的关系密切,如最为原始的时尚发式“披发”,首先就是在女性中间先流行起来的。披发,又叫“散发”、“被发”,是一种将头发从面部垂下,盖住脸面的发式,就是俗话说的“披发覆面”。《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记载的莋(zuó)都夷人“皆披发,左衽”,即披着头发,穿的衣襟向左开。莋都夷人生活在今四川西部的汉源一带,但这种发式并非南方夷人独有,据《周书·突厥传》记载,北方的突厥人也流行“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此外,生活在今江浙一带的越人也喜欢披发,《韩非子·说林上》中,便有“越人被发”一说。
披发是如何成为流行发式的?从《后汉书·西羌传》的一则记载中,或许能找到民俗学上的解释。当时,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西羌首领无弋爰劒,被秦厉公捉到,沦为秦国的奴隶。无弋爰劒不甘心,成功逃走,在野外,他遇到了一个被割掉鼻子的奇女子,即所谓“劓女”,两人遂结为夫妇。羌人流行披发,即与劓女有关,因为劓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后汉书》所记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披发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山海经·海外西经》已记载有上古时的披发风俗:位于龙鱼北面的“白民国”人,皮肤白皙,披头散发,即所谓“白身,被发”;在同书的“长股之国”,人们也流行“披发”。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披发是中国最原始的流行发式之一,如在羌人当年生活过的青海、甘肃一带出土的人面彩陶器物上,便有“披发”发式;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汉代青铜杖饰上,也发现了披发人形象。和现代发式概念更为接近的,是一种被称为“断发”的发式。所谓断发,又称祝发、劗法、翦发,即将长头发弄短,亦即现代发型设计中最基础的手艺“剪发”。这种发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间一个时期颇为流行,甚至成为民族的特征。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今广东、广西一带属于古粤国,粤国国君传说是大禹的后代,属于苗蛮分支,粤人便“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古文献中,“粤”通“越”,越(粤)族又称百越。春秋时期江浙一带的越国人即属于百越中的一支,他们继承了先人“断发”的风俗,到秦汉时期仍如此,《淮南子·齐俗训》里有“越人劗鬋”一说。这种断发风俗,在属于百越后裔的仡佬族、黎族、高山族、傣族等中也流行,一直到近世都能发现。
越王勾践的死对头吴国人也流行断发,《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有“人寻约,吴发短”一说,这话是齐国将领公孙挥在与吴国交战前激励士兵的话,意思是,你们每人准备8尺长绳子,准备系砍下的吴兵头,因为吴人都是短发。在流行“披发”的西北地区同样有。位于今甘肃东部天水市境内的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上,曾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瓶,瓶口塑成人头状,面部五官及发式生动、逼真,其发式就属于“断发”。额前眉前垂着一排整齐的短发,向后披发也十分整齐,可以肯定是经过人工修剪的。在剪刀没有发明的新石器时代,“理发师”使用什么样的理发工具,将发式剪得这么漂亮?这还是一个待解的考古之谜。秦安,古称成纪,是早先以羊为图腾的古羌人活动的范围,是中华人祖始祖伏羲、女娲的故里,乃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所以“断发”也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发式之一。
早期最能显示古人发艺水平的是“辫发”。按唐代学者颜师古的理解,“编”音义均同“辫”,所以“辫发”即“编发”,就是现代人仍颇流行的将头发编起来的发式。中国人何时开始编小辫子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与披发、断发一样早。1973年秋天,在清理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M384墓葬时,曾出土一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只令中国美学界、舞蹈界兴奋不已的文物上,便出现了“辫发”发式:手牵手跳舞的女孩子们,人人头上都扎着两只小辫子。在古代中原人眼中,最美的发式既非断发也非辫发,而是“髻发”。髻发就是将头发打结,盘于头上,所以髻发又叫“结发”。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的各种发式,大都是通过结发手法变化出来的。